首页--生物科学论文--人类学论文--人类遗传学论文

中国南北方人群HLA-DQA1和DQB1基因多态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1-24页
    1.1 HLA基因第11-12页
    1.2 乳糜泻第12-14页
        1.2.1 小麦过敏第12-13页
        1.2.2 乳糜泻的发病机制第13-14页
    1.3 乳糜泻关联的易感基因第14-19页
        1.3.1 HLA-DQ2和HLA-DQ8基因第14页
        1.3.2 其他相关基因:非HLA基因第14-17页
        1.3.3 乳糜泻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共同的易感基因第17-19页
    1.4 乳糜泻的诊断和筛查第19-20页
        1.4.1 血清学检查第19-20页
        1.4.2 肠黏膜组织学活检第20页
        1.4.3 基因检查第20页
    1.5 HLA基因分型方法第20-22页
        1.5.1 PCR-RFLP第20-21页
        1.5.2 基因芯片第21页
        1.5.3 PCR-SSOP第21页
        1.5.4 PCR-SBT第21页
        1.5.5 PCR-SSP第21-22页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2-24页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页
        1.6.2 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中国人群的HLA-DQA1和DQB1等位基因及单倍体多态性研究第24-48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24-27页
        2.2.1 研究对象第24-25页
        2.2.2 材料与试剂第25-26页
        2.2.3 仪器与设备第26页
        2.2.4 溶液的配制第26-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36页
        2.3.1 血凝块DNA提取第27-28页
        2.3.2 DNA的纯度和浓度鉴定第28页
        2.3.3 引物的设计与选择第28-31页
        2.3.4 PCR-SSP反应体系第31页
        2.3.5 PCR-SSP反应第31-32页
        2.3.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第32-33页
        2.3.7 统计学分析第33-36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6-46页
        2.4.1 DNA的浓度和纯度第36页
        2.4.2 PCR-SSP扩增产物的电泳图第36-38页
        2.4.3 总人群的HLA-DQA1和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第38页
        2.4.4 DQA1-DQB1单倍体型及频率第38-46页
    2.5 讨论第46-47页
        2.5.1 模板DNA的质量第46页
        2.5.2 TD-PCR第46页
        2.5.3 中国人群HLA-DQA1和DQB1等位基因及单倍体分布特点第46-47页
    2.6 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HLA-DQA1、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统计学分析第48-64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3.2.1 研究对象第48页
        3.2.2 统计学分析第48-4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9-61页
        3.3.1 HLA-DQA1、DQB1等位基因在中国北方和南方人群中的分布比较第49-50页
        3.3.2 HLA-DQA1和HLA-DQB1各等位基因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比较第50-52页
        3.3.3 HLA-DQA1和HLA-DQB1各等位基因在中国各个民族中的分布比较第52-61页
    3.4 讨论第61-63页
        3.4.1 X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第61-62页
        3.4.2 各类人群HLA-DQA1和DQB1等位基因分布特征第62-63页
    3.5 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乳糜泻易感基因HLA-DQ2和DQ8单倍体分布特点第64-68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4页
        4.2.1 分析材料第64页
        4.2.2 方法第6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4-65页
    4.4 讨论第65-67页
        4.4.1 DQ2基因和DQ8基因频率第65-67页
    4.5 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69页
    5.2 建议与展望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MPs信号通路在压力调控BMSCs/PRF双膜复合体成软骨响应中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石墨烯及其复合结构的等离子体技术制备、机理及激光拉曼表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