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2-19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2.1 对外直接投资(OFDI) | 第14页 |
1.2.2 区位选择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相结合 | 第16-17页 |
1.4.2 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第17页 |
1.4.3 对比分析法 | 第17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9-32页 |
2.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经典理论 | 第19-22页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2.1.3 边际产业理论 | 第21页 |
2.1.4 内部化理论 | 第21-22页 |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22页 |
2.2 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思想 | 第22-27页 |
2.2.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2.2.2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2.2.3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模型及其理论含义 | 第25-26页 |
2.2.4 新经济地理学的简要评述 | 第26-27页 |
2.3 中国OFDI区位选择因素的文献综述 | 第27-31页 |
2.3.1 集聚经济(效应)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 | 第27-28页 |
2.3.2 贸易成本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 | 第28-29页 |
2.3.3 市场规模或市场潜力与中国OFDI区位选择 | 第29-31页 |
2.4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述评 | 第31-32页 |
第3章 中国OFDI的区位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2-36页 |
3.1 中国OFDI区位分布的发展阶段 | 第32-33页 |
3.2 中国OFDI区位分布的现实格局 | 第33-34页 |
3.3 中国OFDI区位分布的问题剖析 | 第34-36页 |
第4章 中国OFDI区位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6-45页 |
4.1 新经济地理因素与OFDI区位选择 | 第36-41页 |
4.1.1 集聚经济(效应) | 第36-38页 |
4.1.2 贸易成本 | 第38-39页 |
4.1.3 市场规模(潜力) | 第39-41页 |
4.2 传统经济因素与OFDI区位选择 | 第41-42页 |
4.2.1 东道国利率水平 | 第41页 |
4.2.2 双边汇率水平 | 第41-42页 |
4.3 制度因素与OFDI区位选择 | 第42-45页 |
4.3.1 经济开放程度 | 第42-43页 |
4.3.2 双边投资协定(BITs) | 第43-45页 |
第5章 中国OFDI区位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5-53页 |
5.1 模型选择与实证设计 | 第45-48页 |
5.1.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5页 |
5.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45-48页 |
5.1.3 模型的设定 | 第48页 |
5.2 模型估计与结果解读 | 第48-53页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3-60页 |
6.1 相关结论 | 第53-5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4-60页 |
6.2.1 国家(政府)角度 | 第54-56页 |
6.2.2 企业层面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附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