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中地区QHD29-2构造输导体系与优势运移路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7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7-11页 |
1.2.1 输导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2.2 研究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页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完成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9页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4-17页 |
2.1.1 构造演化阶段 | 第14-16页 |
2.1.2 走滑断层 | 第16页 |
2.1.3 新构造运动 | 第16-17页 |
2.2 地层发育分布 | 第17-19页 |
2.2.1 沙河街组沉积时期 | 第17页 |
2.2.2 东营组沉积时期 | 第17-18页 |
2.2.3 馆陶-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 第18-19页 |
第3章 烃源岩发育分布与油气来源 | 第19-33页 |
3.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19-21页 |
3.1.1 有机质丰度 | 第19-20页 |
3.1.2 有机质类型 | 第20页 |
3.1.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20-21页 |
3.2 烃源岩厚度与沉积有机相特征 | 第21-24页 |
3.2.1 烃源岩厚度 | 第21-23页 |
3.2.2 烃源岩沉积有机相 | 第23-24页 |
3.3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参数特征 | 第24-27页 |
3.4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30页 |
3.4.1 原油物性 | 第27-28页 |
3.4.2 原油的成熟度 | 第28-30页 |
3.5 油气成因类型与来源 | 第30-33页 |
3.5.1 聚类油族划分 | 第30-32页 |
3.5.2 饱和烃生物标志位参数组成 | 第32-33页 |
第4章 油气输导体系与优势运移路径 | 第33-53页 |
4.1 砂岩输导体 | 第33-38页 |
4.1.1 砂体的发育与展布 | 第33-37页 |
4.1.2 砂体输导性能 | 第37-38页 |
4.2 断层输导体特征分析 | 第38-43页 |
4.2.1 断层的形成、演化与展布 | 第38-39页 |
4.2.2 断层的活动历史 | 第39-40页 |
4.2.3 断层面形态 | 第40-43页 |
4.3 输导体系构成与优势运移路径 | 第43-46页 |
4.3.1 古近系输导体系构成与油气汇聚 | 第43-45页 |
4.3.2 断层分段式输导与优势运移通道 | 第45-46页 |
4.4 断层运移通道的地球化学示踪 | 第46-53页 |
4.4.1 新近系储层沙三段油气来源与充注路径 | 第46-47页 |
4.4.2 CO_2来源与充注路径 | 第47-53页 |
第5章 QHD29-2 构造油气成藏模式 | 第53-58页 |
5.1 砂岩输导体控制下的近源成藏模式 | 第53-54页 |
5.2 边界断层分段式输导与油气成藏 | 第54-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