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电气化铁路论文--电气化铁道养护与检修论文--接触网的检修与养护论文

基于GPS/GPRS的接触网载流安全红外检测装置的研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页
    1.2 接触网检测的发展现状第8-9页
    1.3 GPRS通信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概述第9-14页
        1.3.1 GPRS的网络结构第9-10页
        1.3.2 GPRS的技术特点第10-12页
        1.3.3 GPRS技术的优势第12-13页
        1.3.4 GPS的组成及定位原理第13-14页
    1.4 红外热像仪测温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第14-17页
        1.4.1 红外热像仪测温技术发展现状第14-15页
        1.4.2 红外热图像的生成原理及特性分析第15-17页
    1.5 图像增强与分割概述第17-19页
        1.5.1 图像增强的定义第17页
        1.5.2 图像增强的常用方法与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3 图像分割的定义与应用现状第18-19页
    1.6 课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9-20页
        1.6.1 课题目的第19页
        1.6.2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19-20页
    1.7 本章小结第20-22页
2 检测装置的硬件研究第22-36页
    2.1 装置整体框架及工作原理第22页
    2.2 处理器功能及设计第22-29页
        2.2.1 处理器芯片选择第22-23页
        2.2.2 处理器芯片特性第23-25页
        2.2.3 LPC2368最小系统第25-29页
    2.3 图像采集的电路设计第29-31页
        2.3.1 红外热像仪的选择第29-30页
        2.3.2 RS485外围电路设计第30-31页
        2.3.3 RJ-45 外围电路设计第31页
    2.4 GPS模块的选择及外围电路设计第31-33页
        2.4.1 GPS模块选择及其性能特点第31-32页
        2.4.2 GPS模块外围电路设计第32-33页
    2.5 GPRS模块的选择及外围电路设计第33-35页
        2.5.1 TR800模块性能及工作原理第33-34页
        2.5.2 TR800模块外围电路设计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6页
3 检测装置的软件开发与实验分析第36-56页
    3.1 开发工具简介第36页
    3.2 程序整体框架第36-37页
    3.3 主程序设计第37-38页
    3.4 RS485串口接收程序设计第38-40页
        3.4.1 串行通信协议第38-39页
        3.4.2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第39-40页
    3.5 RJ-45 接口以太网连接的实现第40-42页
        3.5.1 LwIP协议第40-41页
        3.5.2 网络通信程序的设计第41-42页
    3.6 GPS定位程序开发第42-44页
        3.6.1 NMEA 0183 协议第42-43页
        3.6.2 GPS采集程序设计第43-44页
    3.7 GPRS信息发送程序开发第44-50页
        3.7.1 XMODEM通讯协议原理及算法第44-46页
        3.7.2 GPRS彩信发送原理研究第46-48页
        3.7.3 GPRS彩信发送程序设计第48-50页
    3.8 实验分析第50-53页
    3.9 本章小结第53-56页
4 红外图像的标定第56-70页
    4.1 红外图像的增强第56-64页
        4.1.1 红外图像的小波分解与重构第56-57页
        4.1.2 低通滤波第57-58页
        4.1.3 同态滤波第58页
        4.1.4 基于模糊对比度的图像清晰化算法第58-60页
        4.1.5 算法实现步骤第60-62页
        4.1.6 增强效果分析第62-64页
    4.2 红外图像的分割与融合第64-68页
        4.2.1 颜色空间的选择第64-65页
        4.2.2 RGB标志检测算法第65-67页
        4.2.3 图像的融合第67-68页
    4.3 本章小结第68-70页
5 总结及展望第70-72页
    5.1 论文总结第70页
    5.2 展望第70-72页
致谢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附录第78页
    附录一:参与项目情况第78页
    附录二: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西安地铁三号线香湖湾站基坑开挖的变形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