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箱梁剪力滞效应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组合梁剪力滞效应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规范对组合梁有效宽度的规定 | 第14-17页 |
1.3.1 简支组合梁有效翼缘宽度 | 第14-16页 |
1.3.2 连续梁有效翼缘宽度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肋板式组合梁剪力滞效应试验 | 第19-45页 |
2.1 背景工程 | 第19-23页 |
2.1.1 主塔 | 第19-20页 |
2.1.2 桥面系 | 第20-22页 |
2.1.3 斜拉索 | 第22-23页 |
2.2 模型设计 | 第23-30页 |
2.2.1 总体布置 | 第23-25页 |
2.2.2 纵梁与横梁 | 第25页 |
2.2.3 剪力钉 | 第25-27页 |
2.2.4 桥面板 | 第27页 |
2.2.5 边界条件 | 第27-30页 |
2.3 模型测点布置 | 第30-31页 |
2.4 模型试验荷载 | 第31-32页 |
2.4.1 等效恒载 | 第31-32页 |
2.4.2 等效活载 | 第32页 |
2.5 模型加载工况 | 第32-34页 |
2.5.1 斜拉桥肋板式组合梁 | 第32-34页 |
2.5.2 简支梁板式组合梁 | 第34页 |
2.6 模型制作及加载 | 第34-38页 |
2.6.1 模型制作 | 第34-35页 |
2.6.2 缩尺模型运输与安装 | 第35-37页 |
2.6.3 测试系统与加载装置 | 第37页 |
2.6.4 模型加载 | 第37-38页 |
2.7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2.7.1 剪力滞系数、有效宽度系数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 | 第38-39页 |
2.7.2 斜拉桥肋板式组合梁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2.7.3 简支肋板式组合梁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肋板式组合梁剪力滞效应有限元分析 | 第45-62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3.1.1 有限元模型 | 第45-46页 |
3.1.2 材料参数 | 第46页 |
3.1.3 边界条件 | 第46-48页 |
3.2 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48-53页 |
3.2.1 斜拉桥肋板式组合梁 | 第48-51页 |
3.2.2 简支肋板式组合梁 | 第51-53页 |
3.3 组合梁钢主肋外翼缘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第53-58页 |
3.3.1 有限元模型 | 第53-54页 |
3.3.2 应力分布与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 | 第54-58页 |
3.4 斜拉桥肋板式组合梁剪力滞效应特性分析 | 第58-61页 |
3.4.1 有限元模型 | 第58-59页 |
3.4.2 索力轴向分量引起桥面板应力分布规律 | 第59-60页 |
3.4.3 索力竖向分量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斜拉桥肋板式组合梁剪力滞效应参数分析 | 第62-74页 |
4.1 单项荷载作用下剪力滞效应 | 第62-68页 |
4.1.1 单项荷载选取 | 第62-63页 |
4.1.2 单项荷载作用剪力滞效应特点 | 第63-67页 |
4.1.3 荷载组合作用下剪力滞效应 | 第67-68页 |
4.2 斜拉索索力参数分析 | 第68-71页 |
4.2.1 有限元模型 | 第69页 |
4.2.2 索力竖向分量变化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 | 第69-71页 |
4.3 斜拉桥肋板式组合梁有效宽度实用计算方法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工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