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1-18页 |
1.3.1 公共领域中的悖论及其消解 | 第11-14页 |
1.3.2 偏好内涵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偏好聚合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4 公共领域的偏好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8-29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1 公共性 | 第18-19页 |
2.1.2 公共悖论 | 第19-20页 |
2.1.3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 第20-22页 |
2.1.4 偏好 | 第22-23页 |
2.1.5 人性假设 | 第23-25页 |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页 |
2.2.1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2.3 研究内容安排 | 第25-27页 |
2.3.1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2.3.2 论文章节内容安排 | 第26-27页 |
2.4 研究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7-29页 |
2.4.1 研究难点 | 第27页 |
2.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2.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公共悖论:表现及其逻辑分析 | 第29-36页 |
3.1 公共悖论——一个世界性难题 | 第29页 |
3.2 公共悖论的表现 | 第29-32页 |
3.2.1 公共政策悖论 | 第30-31页 |
3.2.2 腐败现象 | 第31页 |
3.2.3 公共部门工作低效率 | 第31-32页 |
3.3 公共悖论的成因 | 第32-36页 |
3.3.1 人的自利性 | 第32-33页 |
3.3.2 行动依据的公共性不足 | 第33页 |
3.3.3 个体的公共价值观缺失 | 第33-35页 |
3.3.4 公民参与不足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个体偏好、大众偏好、公共偏好及其比较 | 第36-48页 |
4.1 个体偏好 | 第36-39页 |
4.1.1 个体偏好的内涵与特征 | 第36-37页 |
4.1.2 公共领域的个体偏好 | 第37页 |
4.1.3 偏好逆转现象 | 第37-38页 |
4.1.4 偏好伪装 | 第38-39页 |
4.2 公共环境的复杂性 | 第39-41页 |
4.2.1 主休多元性 | 第39页 |
4.2.2 媒体的“诺斯悖论” | 第39-40页 |
4.2.3 自媒体时代的危机 | 第40-41页 |
4.3 大众偏好 | 第41-44页 |
4.3.1 大众偏好的内涵 | 第41-42页 |
4.3.2 大众偏好的来源 | 第42-44页 |
4.4 公共偏好 | 第44-46页 |
4.4.1 公共偏好的内涵 | 第44页 |
4.4.2 公共偏好的形成要件 | 第44-46页 |
4.5 大众偏好与公共偏好的比较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公共偏好的识别 | 第48-57页 |
5.1 编制偏好问卷与调查 | 第48-49页 |
5.2 偏好访谈 | 第49页 |
5.3 神经科学的应用 | 第49-51页 |
5.4 大数据技术 | 第51-52页 |
5.5 质量功能展开技术 | 第52-57页 |
5.5.1 QFD技术及其公共偏好研究中的适用性 | 第52-53页 |
5.5.2 QFD技术的实施步骤 | 第53-57页 |
第六章 公共偏好:价值发现、补偿机制及其运用 | 第57-64页 |
6.1 公共偏好与公共价值 | 第57-59页 |
6.1.1 公共偏好对公共价值的体现 | 第57-58页 |
6.1.2 公共偏好上升为公共价值 | 第58-59页 |
6.2 完善公共偏好的补偿机制 | 第59-61页 |
6.3 公共偏好的运用 | 第61-64页 |
6.3.1 辅助公共决策 | 第61-62页 |
6.3.2 监督、评估公共管理活动 | 第62页 |
6.3.3 以公共偏好过程引导个体公共价值观的树立 | 第62-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