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双馈直线电机及其发电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3 双馈直线电机在城轨交通中的技术优势及前景 | 第14-15页 |
1.3.1 双馈直线电机运用在轨道交通中的优势 | 第14-15页 |
1.3.2 直线电机在轮轨交通的应用前景 | 第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双馈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 | 第17-27页 |
2.1 双馈直线电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2.1.1 双馈直线电机的结构 | 第17-18页 |
2.1.2 双馈直线电机的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2 双馈直线电机在三相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2.3 坐标变换 | 第21-24页 |
2.3.1 从三相到两相静止坐标变换(3s/2s) | 第22页 |
2.3.2 两相静止/两相旋转变换(2s/2r变换) | 第22-23页 |
2.3.3 直角坐标到极坐标的坐标变换 | 第23-24页 |
2.4 双馈直线电机在两相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4.1 双馈直线电机在任意两相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第24-25页 |
2.4.2 双馈直线电机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 | 第25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25-27页 |
第3章 双馈直线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能量关系 | 第27-41页 |
3.1 系统受流方式的选择与双馈直线电机的发电原理 | 第27-29页 |
3.1.1 城市轨道系统受流方式的选择 | 第27-28页 |
3.1.2 双馈直线电机发电原理 | 第28-29页 |
3.2 车载电源对电机运行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双馈直线电机在不同工况下的能量关系 | 第30-34页 |
3.3.1 车辆运行于次同步电动状态 | 第30-31页 |
3.3.2 车辆运行于次同步发电回馈制动状态 | 第31-32页 |
3.3.3 车辆运行于超同步电动状态 | 第32-33页 |
3.3.4 车辆运行于超同步发电回馈制动状态 | 第33-34页 |
3.4 馈直线电机用三相四象限PWM变流器 | 第34-40页 |
3.4.1 四象限变流器概况 | 第34-36页 |
3.4.2 四象限变流器的工作原理 | 第36-38页 |
3.4.3 变流器功率双向传递的原理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双馈直线电机各种运行方式下仿真与分析 | 第41-58页 |
4.1 矢量控制概述 | 第41页 |
4.2 空间矢量控制技术原理及其在系统中的实现 | 第41-47页 |
4.2.1 空间电压矢量的定义 | 第42-43页 |
4.2.2 开关状态与变流器输出的关系 | 第43-44页 |
4.2.3 空间矢量技术的算法实现 | 第44-47页 |
4.3 动子电流控制下功率流动仿真 | 第47-49页 |
4.3.1 馈直线电机动子电流定向控制系统 | 第47-49页 |
4.3.2 动子电流定向时电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49页 |
4.4 馈直线电机在各种工况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7页 |
4.4.1 次同步电动状态 | 第51-52页 |
4.4.2 次同步回馈制动状态 | 第52-54页 |
4.4.3 超同步电动状态 | 第54-56页 |
4.4.4 超同步回馈制动状态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双馈直线电机在定子电流定向矢量控制下发电系统仿真分析 | 第58-77页 |
5.1 基于定子电流定向的双馈直线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 第58-62页 |
5.1.1 双馈直线电机按定子电流定向的矢量控制原理 | 第58-60页 |
5.1.2 馈直线电机定子电流定向控制框图 | 第60-62页 |
5.2 定子电流定向定频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5.2.1 次同步电动状态 | 第62-64页 |
5.2.2 次同步回馈制动状态 | 第64-65页 |
5.2.3 超同步电动状态 | 第65-67页 |
5.2.4 超同步回馈制动状态 | 第67-68页 |
5.3 定子电流定向变频仿真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5.4 基于双馈直线电机的城轨车辆能量定量分析 | 第70-76页 |
5.4.1 能量流动的理论分析 | 第71-74页 |
5.4.2 能量流动仿真分析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