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聚电解质复合 | 第11-16页 |
1.1.1 聚电解质复合的发现及发展 | 第11-13页 |
1.1.2 聚电解质复合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1.3 聚电解质复合的应用 | 第14-16页 |
1.2 聚合诱导自组装 | 第16-25页 |
1.2.1 聚合诱导自组装的特点 | 第16-18页 |
1.2.2 水溶液聚合诱导自组装 | 第18-20页 |
1.2.3 聚合诱导自组装的潜在应用 | 第20-23页 |
1.2.4 聚合诱导自组装的局限性 | 第23-25页 |
1.3 离子相互作用对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5-27页 |
1.4 可见光活化室温水溶液RAFT聚合 | 第27-28页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 第28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反应原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42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2.2.1 化学试剂与原料 | 第31-32页 |
2.2.2 HPMA单体的合成 | 第32页 |
2.2.3 AEAM单体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4 SPTP光引发剂的合成 | 第33页 |
2.2.5 CEP链转移剂的合成 | 第33-34页 |
2.2.6 PHPMA大分子链转移剂的合成 | 第34页 |
2.2.7 PAMPS聚阴离子的合成 | 第34-35页 |
2.3 表征与测试 | 第35-3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2.4.1 HPMA单体的表征 | 第36-37页 |
2.4.2 AEAM单体的表征 | 第37页 |
2.4.3 SPTP光引发剂的表征 | 第37-38页 |
2.4.4 CEP链转移剂的表征 | 第38-39页 |
2.4.5 PHPMA大分子链转移剂的表征 | 第39-40页 |
2.4.6 PAMPS聚阴离子的表征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聚电解质复合驱动聚合诱导自组装 | 第42-57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3.2.1 化学试剂与原料 | 第43页 |
3.2.2 阳离子型AEAM单体在PAMPS聚阴离子模板下的RAFT聚合 | 第43-44页 |
3.2.3 聚合反应过程中嵌段共聚物分子量跟踪 | 第44页 |
3.2.4 聚合反应过程的去水合化跟踪 | 第44页 |
3.2.5 聚合过程中组装体zeta电位的变化 | 第44页 |
3.2.6 DLS跟踪聚合稀溶液的光散射强度 | 第44页 |
3.2.7 聚合诱导自组装的形貌演变研究 | 第44-45页 |
3.2.8 PISA过程得到的PIC组装体稳定性研究 | 第45页 |
3.3 表征与测试 | 第45-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3.4.1 PIC驱动的聚合反应及去水合化 | 第46-49页 |
3.4.2 聚合过程的可控性 | 第49-50页 |
3.4.3 PIC组装体表面电荷的变化 | 第50-51页 |
3.4.4 聚合反应诱导相转变 | 第51-52页 |
3.4.5 PIC-PISA过程组装形貌的动态演化 | 第52-53页 |
3.4.6 PIC胶束化的进一步验证 | 第53-54页 |
3.4.7 PIC纳米组装体的稳定性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聚电解质复合驱动的胶束化 | 第57-64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4.2.1 化学试剂与原料 | 第58页 |
4.2.2 PHPMA作为链转移剂的AEAM单体扩链反应 | 第58-59页 |
4.2.3 制备聚电解质复合胶束 | 第59页 |
4.3 表征与测试 | 第59-6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3页 |
4.4.1 PHPMA的AEAM单体扩链反应 | 第60-61页 |
4.4.2 PIC驱动的胶束化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文章录用及发表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