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层组合下南宁盆地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第三系泥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第11页 |
1.2.2 第三系泥岩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南宁盆地第三系泥岩滑坡成因分析 | 第14-26页 |
2.1 南宁盆地地形地貌特征 | 第14-17页 |
2.2 南宁盆地气象水文特征 | 第17-18页 |
2.3 第三系泥岩分布情况 | 第18-20页 |
2.4 南宁膨胀岩滑坡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 第20-23页 |
2.5 南宁膨胀岩滑坡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 第23-24页 |
2.6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南宁盆地泥岩滑坡地层组合 | 第26-32页 |
3.1 南宁盆地地层概况 | 第26-27页 |
3.2 南宁盆地岩石土组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3 泥岩区域地层组合情况 | 第29-30页 |
3.4 地层特性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南宁盆地地层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 第32-36页 |
4.1 粘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 第32-33页 |
4.2 第三系泥岩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 第33-34页 |
4.3 南宁盆地第三系泥岩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五章 不同坡度边坡安全坡高分析 | 第36-54页 |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6-43页 |
5.1.1 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第36-37页 |
5.1.2 计算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7-38页 |
5.1.3 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5.1.4 计算模型参数取值 | 第39-40页 |
5.1.5 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5.1.6 网格划分 | 第41-42页 |
5.1.7 分析步 | 第42页 |
5.1.8 判别准则 | 第42-43页 |
5.2 模型计算过程 | 第43-47页 |
5.3 模型计算过程分析 | 第47页 |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5.4.1 计算结果 | 第47-48页 |
5.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5.5 非线性拟合 | 第49-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 第54-85页 |
6.1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方法 | 第54页 |
6.2 易发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第54-60页 |
6.2.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5页 |
6.2.2 评价方法 | 第55-56页 |
6.2.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56-58页 |
6.2.4 膨胀岩土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 第58-60页 |
6.3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及分区评价 | 第60-71页 |
6.3.1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说明 | 第60-61页 |
6.3.2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方法 | 第61-66页 |
6.3.3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 | 第66-71页 |
6.4 工程建设的适宜性评价 | 第71-85页 |
6.4.1 评价方法 | 第71-72页 |
6.4.2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分区 | 第72-74页 |
6.4.3 评价区1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 第74-76页 |
6.4.4 评价区2工程建设的适宜性评价 | 第76-78页 |
6.4.5 评价区3工程建设的适宜性评价 | 第78-80页 |
6.4.6 评价区4工程建设的适宜性评价 | 第80-81页 |
6.4.7 工程适宜性评价结论 | 第81-85页 |
第七章 工程实例验算 | 第85-90页 |
7.1 工程概况 | 第85-86页 |
7.2 地层情况 | 第86-87页 |
7.3 岩土参数统计 | 第87页 |
7.4 滑坡变形特征 | 第87-88页 |
7.5 滑坡原因分析 | 第88页 |
7.6 临界高度理论检验 | 第88-9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8.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