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港口工程论文--港口水工建筑物论文--码头论文

地连墙式板桩结构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板桩码头震害实例第11-12页
        1.2.2 桩土接触分析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板桩码头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2 板桩结构静动力分析相关理论第17-34页
    2.1 Mohr-Coulomb塑性本构模型第17-19页
        2.1.1 屈服准则第17-18页
        2.1.2 流动法则第18-19页
    2.2 接触分析理论第19-21页
        2.2.1 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第19-20页
        2.2.2 接触算法流程第20-21页
    2.3 动力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原理第21-25页
        2.3.1 动力学问题基本方程第21页
        2.3.2 Newmark时间积分方法第21-24页
        2.3.3 隐式动力分析方法的收敛判据第24-25页
    2.4 阻尼第25-26页
    2.5 无限元原理第26-29页
        2.5.1 静力分析原理第27-28页
        2.5.2 动力分析原理第28-29页
    2.6 数值算例验证第29-32页
        2.6.1 静力验证第29-31页
        2.6.2 动力验证第31-32页
    2.7 本章小结第32-34页
3 板桩结构计算方法及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第34-50页
    3.1 概述第34页
    3.2 板桩结构计算方法第34-40页
        3.2.1 线性弹性地基反力法第34-37页
        3.2.2 非线性弹性地基反力法第37-38页
        3.2.3 复合地基反力法第38-40页
    3.3 工程实例第40-42页
        3.3.1 工程背景与概况第40-41页
        3.3.2 场地工程地质第41-42页
    3.4 计算模型及结果分析第42-45页
        3.4.1 ABAQUS计算模型第42-43页
        3.4.2 PLAXIS 2D计算模型第43页
        3.4.3 计算结果对比研究第43-45页
    3.5 结构影响因素分析第45-49页
        3.5.1 前墙入土深度的影响第45-47页
        3.5.2 前墙抗弯刚度的影响第47-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成层地基下地连墙式板桩结构地震响应研究第50-73页
    4.1 概述第50页
    4.2 计算模型第50-51页
    4.3 输入地震动时程第51-52页
    4.4 计算结果分析第52-62页
        4.4.1 地震荷载引起结构内力的增幅第52-57页
        4.4.2 前墙水平加速度及其反应谱第57-60页
        4.4.3 板桩结构的水平位移反应第60-62页
    4.5 考虑竖向地震动的影响第62-65页
    4.6 场地和结构特征对板桩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分析第65-71页
        4.6.1 前墙入土深度对板桩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第66-68页
        4.6.2 前墙刚度对板桩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第68-70页
        4.6.3 土体刚度对板桩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第70-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3页
5 遮帘式板桩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第73-85页
    5.1 概述第73-74页
    5.2 遮帘式板桩结构实用简化计算方法第74-78页
        5.2.1 计算模型第74页
        5.2.2 前墙土压力计算第74-75页
        5.2.3 遮帘桩陆侧土压力第75-76页
        5.2.4 地基水平反力系数k值第76-77页
        5.2.5 弹性连杆第77页
        5.2.6 大拉杆、小拉杆第77-78页
    5.3 遮帘式结构静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78-81页
        5.3.1 计算模型第78-79页
        5.3.2 结果分析第79-81页
    5.4 抗震措施第81-83页
        5.4.1 地基和岸坡的抗震加固措施第81-83页
        5.4.2 建筑物抗震构造措施第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6.1 结论第85-86页
    6.2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适用于路基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应用研究
下一篇:疏港道路十字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以大窑湾集装箱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