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铅对小麦生长影响 | 第13-16页 |
1.2.2 铅污染修复方法 | 第16-1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抗铅菌株的筛选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 第20-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1.2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0页 |
2.1.3 抗铅菌株的筛选 | 第20页 |
2.1.4 抗铅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0-21页 |
2.1.5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21页 |
2.1.6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1页 |
2.1.7 抗铅菌株生长条件的研究 | 第21-23页 |
2.1.8 抗铅菌株对Pb~(2+)吸附试验的研究 | 第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2.2.1 抗铅菌株的分离 | 第23-24页 |
2.2.2 细菌BY-10 的鉴定 | 第24-25页 |
2.2.3 真菌FB-6 的鉴定 | 第25-26页 |
2.2.4 影响菌株生长的条件 | 第26-29页 |
2.2.5 抗铅菌株的吸附特性 | 第29-31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31-34页 |
2.3.1 讨论 | 第31页 |
2.3.2 结论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抗铅菌株对铅胁迫下小麦幼苗的影响 | 第34-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9页 |
3.2.1 Pb~(2+)对小麦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2 抗铅菌株对Pb~(2+)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3 抗铅菌株对Pb~(2+)胁迫下小麦植株体内铅含量的影响 | 第38-41页 |
3.2.4 Bacillus cereus菌液对Pb~(2+)胁迫下小麦植株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1-45页 |
3.2.5 Penicillium commune菌液对Pb~(2+)胁迫下小麦植株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5-49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49-52页 |
3.3.1 讨论 | 第49-51页 |
3.3.2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抗铅菌株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 | 第52-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2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52-53页 |
4.1.3 样品采集 | 第53页 |
4.1.4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4.1.5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4.2.1 抗铅菌株最佳配比的研究 | 第54-57页 |
4.2.2 添加不同质量混合菌剂对小麦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57-61页 |
4.2.3 混合菌剂对土壤铅污染的修复 | 第61-63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63-66页 |
4.3.1 讨论 | 第63-64页 |
4.3.2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