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著作类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二)控辩协商制度探究的多种维度 | 第12-13页 |
(三)学术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中国特色控辩协商制度的基本理论介绍 | 第16-26页 |
一、控辩协商制度概述 | 第16-19页 |
(一)控辩协商制度与辩诉交易 | 第16-18页 |
(二)控辩协商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18页 |
(三)控辩协商制度在域外实行的文化背景 | 第18-19页 |
二、中国特色法治理论内涵透析 | 第19-22页 |
(一)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9-21页 |
(二)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的本质要求 | 第21-22页 |
三、西方国家法治理念的内涵及与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的比较 | 第22-26页 |
(一)西方国家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 第22-23页 |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西方国家法治理念的共性和差异 | 第23-26页 |
第二部分 中国特色控辩协商制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26-38页 |
一、中国特色控辩协商制度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 第26-33页 |
(一)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的类控辩协商 | 第26-29页 |
(二)我国现存司法制度与控辩协商制度的暗合 | 第29-31页 |
(三)当前国情对控辩协商制度构建的需要 | 第31-33页 |
二、控辩协商制度构建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一)中国特有的法律文化上的障碍 | 第33-34页 |
(二)契约自由观念发展的薄弱 | 第34-35页 |
(三)制度移植过程中的经济弊端 | 第35-38页 |
第三部分 中国国情下控辩协商制度的构建 | 第38-52页 |
一、国内构建控辩协商制度的理论资源 | 第38-41页 |
(一)中国特色的法治理论是制度构建的指导思想 | 第38页 |
(二)马克思主义法本质观中的理论支撑 | 第38-40页 |
(三)马克思主义刑罚思想的借鉴 | 第40-41页 |
二、转变相关司法理念和思想观念 | 第41-45页 |
(一)重新定位公权力与私权利 | 第41-42页 |
(二)引入契约自由观念 | 第42-43页 |
(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 第43-44页 |
(四)转变传统法律思想 | 第44-45页 |
三、控辩协商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45-52页 |
(一)构建控辩协商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 | 第45-46页 |
(二)控辩协商制度的具体内容设计 | 第46-48页 |
(三)建立相应保障机制 | 第48-52页 |
结束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