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电催化氧化技术 | 第18-22页 |
1.2.1 阳极氧化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工艺 | 第18-19页 |
1.2.2 阳极氧化实际应用情况 | 第19页 |
1.2.3 阳极氧化电极选择 | 第19-20页 |
1.2.4 非均相电芬顿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1.2.5 非均相电Fenton反应处理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21-22页 |
1.3 铁基空气阴极燃料电池技术 | 第22-24页 |
1.3.1 酸性矿山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 第22页 |
1.3.2 铁基空气阴极燃料电池应用到处理酸性矿山废水上 | 第22-23页 |
1.3.3 铁基空气阴极燃料电池运行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内容 | 第25-29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5-27页 |
2.1.1 实验试剂与规格 | 第25-26页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6-27页 |
2.2 阳极电催化氧化和电芬顿反应效果评价 | 第27-28页 |
2.2.1 罗丹明B降解效率的测试 | 第27页 |
2.2.2 TOC去除效率的测试 | 第27-28页 |
2.2.3 过氧化氢及自由基的测定 | 第28页 |
2.3 电极材料的结构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3.1 电极材料的XPS、FT-IF测试 | 第28页 |
2.3.2 铁氧化物/GF的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石墨阳极电催化氧化罗丹明 | 第29-43页 |
3.1 概述 | 第29-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3.2.1 电解体系与操作 | 第30页 |
3.2.2 化学分析 | 第30-31页 |
3.2.3 罗丹明B降解产物的测定 | 第31页 |
3.2.4 电化学分析 | 第31页 |
3.2.5 石墨纸的表征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2页 |
3.3.1 石墨阳极上罗丹明的降解效率 | 第32-33页 |
3.3.2 罗丹明B降解过程中的活性氧的作用 | 第33-35页 |
3.3.3 罗丹明B阳极氧化的电化学过程 | 第35-37页 |
3.3.4 罗丹明B阳极氧化过程中石墨中官能团的作用 | 第37-39页 |
3.3.5 石墨阳极上的官能团结构 | 第39-40页 |
3.3.6 石墨阳极上罗丹明B降解的机理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酸性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对原位制备非均相电芬顿催化剂影响 | 第43-57页 |
4.1 概述 | 第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4.2.1 不同重金属离子掺杂铁氧化物/GF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3-44页 |
4.2.2 罗丹明B的测量 | 第44页 |
4.2.3 羟基自由基的测量 | 第44页 |
4.2.4 TOC的测量 | 第44页 |
4.2.5 吸附曲线的测量 | 第44-45页 |
4.2.6 循环伏安 | 第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4.3.1 不同非均相电Fenton催化剂降解罗丹明B效率的测定及分析 | 第45-46页 |
4.3.2 羟基自由基的测定与分析 | 第46-47页 |
4.3.3 TOC的测定与分析 | 第47-49页 |
4.3.4 吸附曲线 | 第49-50页 |
4.3.5 循环伏安 | 第50-51页 |
4.3.6 不同重金属掺杂材料的XPS光谱扫描 | 第51-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