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世界各国新闻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报社论文

新华社辽宁分社对地方网络舆情的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9页
    0.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0.2 选题意义第12-14页
        0.2.1 论意义第12-13页
        0.2.2 现实意义第13-14页
    0.3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0.4 国外研究现状第17页
    0.5 研究方法、难点和不足以及创新之处第17-19页
        0.5.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0.5.2 研究难点和不足之处第18页
        0.5.3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1 舆情与网络舆情第19-34页
    1.1 舆情第19-20页
    1.2 网络舆情第20-22页
    1.3 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特点、演变规律和功能第22-28页
        1.3.1 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第22-24页
        1.3.2 网络舆情的特点第24-26页
        1.3.3 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第26页
        1.3.4 网络平台为舆情发展提供新契机第26-28页
    1.4 地方政府和地方网络舆情第28-29页
        1.4.1 地方政府概述第28-29页
        1.4.2 地方网络舆情第29页
    1.5 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上的缺失和不足第29-34页
2 新华社辽宁分社对地方热点事件的舆情监控与引导第34-43页
    2.1 新华社辽宁分社简介第35-36页
    2.2 新华社辽宁分社对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的特点第36-37页
        2.2.1 网络舆情分析目标的准确性第36页
        2.2.2 网络舆情分析内容的针对性第36页
        2.2.3 网络舆情分析方法的科学性第36-37页
    2.3 新华社辽宁分社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的形成方法与特点第37-43页
        2.3.1 网络舆情主题策划第38-39页
        2.3.2 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第39-40页
        2.3.3 网络舆情信息点评第40-42页
        2.3.4 网络舆情信息处理第42-43页
3 新华社地方分社《新华舆情》内容分析第43-58页
    3.1 新华社地方分社舆情研究框架第43页
    3.2 新华社辽宁分社舆情分析报告《新华舆情》第43-58页
        3.2.1 新华社辽宁分社《新华舆情》的报告分类第44-45页
        3.2.2 新华社辽宁分社《新华舆情》的选题分析第45-47页
        3.2.3 新华社辽宁分社《新华舆情》的消息来源分析第47-49页
        3.2.4 新华社辽宁分社《新华舆情》的内容版块第49-57页
        3.2.5 新华社辽宁分社《新华舆情》的报送与反馈第57-58页
4 对新华社辽宁分社网络舆情工作的SWOT分析第58-64页
    4.1 新华社辽宁分社的网络舆情分析模式第58-59页
    4.2 新华社辽宁分社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的竞争优势第59-60页
        4.2.1 新华社在网络舆情工作中体现的公信力第59页
        4.2.2 新华社为网络舆情工作提供的丰富资源平台第59-60页
        4.2.3 新华社在网络舆情工作中前瞻性的意识第60页
    4.3 新华社辽宁分社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的竞争劣势第60-62页
        4.3.1 新华社辽宁分社的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的滞后性第60-61页
        4.3.2 国家通讯社的刻板报道和过度依赖权威报道第61页
        4.3.3 针对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预警机制缺失第61-62页
        4.3.4 针对负面舆情的批判力度较弱第62页
    4.4 新华社辽宁分社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的机会第62-63页
    4.5 新华社辽宁分社网络舆情分析工作面临的威胁第63-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安时期《边区群众报》民众教育实践研究
下一篇:论理性思维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