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 第13-16页 |
1.1.1 泛素 | 第14页 |
1.1.2 泛素活化酶(E1) | 第14页 |
1.1.3 泛素结合酶(E2) | 第14-15页 |
1.1.4 泛素-蛋白连接酶(E3) | 第15页 |
1.1.5 26S蛋白酶体 | 第15-16页 |
1.2 去泛素化 | 第16-20页 |
1.2.1 去泛素化酶的分类 | 第16-19页 |
1.2.2 去泛素化酶的功能 | 第19-20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USP27x蛋白的序列分析及在细胞内的表达与定位 | 第22-41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2.3.1 序列分析 | 第24页 |
2.3.2 试剂配制 | 第24-25页 |
2.3.3 细胞培养 | 第25-26页 |
2.3.4 质粒pCMV-tag2b-3xFlag-USP27x的构建 | 第26-31页 |
2.3.5 质粒的表达 | 第31页 |
2.3.6 蛋白质检测 | 第31-33页 |
2.3.7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 | 第33页 |
2.3.8 免疫组化 | 第33-34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4-40页 |
2.4.1 USP27x的序列分析 | 第34-36页 |
2.4.2 Flag-USP27x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6页 |
2.4.3 USP27x和USP22抗体特异性检测 | 第36-37页 |
2.4.4 USP27x和USP22亚细胞定位 | 第37-39页 |
2.4.5 USP27x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第39-40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第3章 USP27x去泛素化酶活性及调控分子的鉴定 | 第41-53页 |
3.1 前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42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2-48页 |
3.3.1 试剂配制 | 第42-43页 |
3.3.2 质粒pCold Ⅱ-USP27x的构建 | 第43-46页 |
3.3.3 重组质粒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 第46-47页 |
3.3.4 去泛素化酶活性验证 | 第47-48页 |
3.3.5 考马斯亮蓝的染色,检测USP27x的表达 | 第48页 |
3.3.6 抗体筛选USP27x底物 | 第48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8-52页 |
3.4.1 pCold Ⅱ-USP27x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8-49页 |
3.4.2 USP27x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蛋白表达 | 第49-50页 |
3.4.3 USP27x去泛素化酶活性分析 | 第50-51页 |
3.4.4 USP27x在细胞内调控分子的筛选 | 第51-52页 |
3.4.5 USP27x通过蛋白酶体途径调控p21 | 第52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52-53页 |
第4章 USP27x的生物学功能 | 第53-59页 |
4.1 前言 | 第53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4.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53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3-5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4.3.1 所需试剂的配制 | 第54页 |
4.3.2 细胞增殖实验 | 第54-55页 |
4.3.3 细胞周期实验 | 第55-56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4.4.1 USP27x促进细胞周期由G0/G1期向S期转换 | 第56页 |
4.4.2 USP27x促进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 | 第56-57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59-60页 |
1 结论 | 第59页 |
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