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1.1.1 国家社会背景 | 第9-10页 |
1.1.2 国内政策支撑 | 第10页 |
1.1.3 海南“美丽乡村”建设历程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内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及研究框架结构 | 第15-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框架结构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研究 | 第18-27页 |
2.1 “乡村”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2.2 “景观”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 乡村景观(Village Landscape) | 第19-21页 |
2.4 “美丽乡村”概念解析 | 第21-27页 |
2.4.1 “美丽乡村”的提出 | 第21-22页 |
2.4.2 “美丽乡村”的解析 | 第22-25页 |
2.4.3 “美丽乡村”概念 | 第25页 |
2.4.4 “美丽乡村”与“景观” | 第25-27页 |
3. 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景观建构分析 | 第27-37页 |
3.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景观建构分析 | 第27-32页 |
3.1.1 产业发展类 | 第27-29页 |
3.1.2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类 | 第29-30页 |
3.1.3 城镇综治类 | 第30-31页 |
3.1.4 文化传承类 | 第31-32页 |
3.2 国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景观建构分析 | 第32-35页 |
3.2.1 日本模式 | 第32-34页 |
3.2.2 西欧模式 | 第34页 |
3.2.3 荷兰模式 | 第34-35页 |
3.3 国内外乡村建设给我们的经验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模式历程分析 | 第37-57页 |
4.1 “农家乐”发展过程 | 第37-42页 |
4.1.1 以山水资源为依托的简单利用资源——“1.0版”农家乐 | 第37-38页 |
4.1.2 丰富资源,增设公共服务设施——“2.0版”农家乐 | 第38-40页 |
4.1.3 深入挖掘文化景观,以产业带动农业——“3.0版”农家乐 | 第40-41页 |
4.1.4 小结 | 第41-42页 |
4.2 文明生态村建设 | 第42-45页 |
4.2.1 文明生态村的提出 | 第42-44页 |
4.2.2 文明生态村发展 | 第44-45页 |
4.3 “乡村公园”建设历程 | 第45-49页 |
4.3.1 “乡村公园”概念 | 第45-47页 |
4.3.2 乡村公园产生原因 | 第47页 |
4.3.3 乡村公园发展 | 第47-49页 |
4.4 “乡村绿道”发展及演变 | 第49-54页 |
4.4.1 “乡村绿道”概念 | 第49页 |
4.4.2 绿道形态发展 | 第49-51页 |
4.4.3 我国乡村绿道建设情况 | 第51-54页 |
4.5 比较研究 | 第54-56页 |
4.6 小结 | 第56-57页 |
5. 中国可借鉴的“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案例分析 | 第57-86页 |
5.1 对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案例分析 | 第57-64页 |
5.1.1 江苏高淳——村庄整治,重点打造生态家园 | 第57-60页 |
5.1.2 海南万宁文通、边肚村——文明生态村建设 | 第60-62页 |
5.1.3 浙江永嘉县——以保护古村落为重点 | 第62-64页 |
5.1.4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要点小结 | 第64页 |
5.2 乡村休闲农业景观建设案例分析 | 第64-69页 |
5.2.1 四川成都“五朵金花”——依托村寨型“农家乐”的休闲农业 | 第64-67页 |
5.2.2 浙江淳安下姜村——乡村休闲农业 | 第67-69页 |
5.2.3 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小结 | 第69页 |
5.3 乡村生态游憩网络景观建设案例 | 第69-72页 |
5.3.1 海南文昌环八门湾绿道规划 | 第69-71页 |
5.3.2 金华市乡村绿道规划 | 第71-72页 |
5.3.3 乡村绿道模式景观规划小结 | 第72页 |
5.4 新增探索模式案例分析 | 第72-84页 |
5.4.1 琼海“美丽乡村”模式 | 第72-76页 |
5.4.2 定安“百里百村”模式 | 第76-81页 |
5.4.3 澄迈“美丽乡村带”模式 | 第81-82页 |
5.4.4 海南“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模式分析 | 第82-8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海南“美丽乡村”景观内涵思考 | 第86-106页 |
6.1 海南“美丽乡村”景观内容 | 第86-91页 |
6.1.1 乡村聚落景观 | 第86-87页 |
6.1.2 乡村休闲农业景观 | 第87-91页 |
6.1.3 乡村生态网络景观 | 第91页 |
6.2 海南“美丽乡村”景观要素 | 第91-104页 |
6.2.1 海南自然景观要素 | 第92-94页 |
6.2.2 海南乡村聚落景观要素 | 第94-101页 |
6.2.3 海南乡村休闲农业景观 | 第101-103页 |
6.2.4 海南乡村生态游憩网络景观要素 | 第103页 |
6.2.5 海南乡村人文景观要素 | 第103-104页 |
6.3 海南“美丽乡村”景观体系构成 | 第104-106页 |
7. 海南“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探讨 | 第106-121页 |
7.1 “美丽乡村”景观体系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 第106-107页 |
7.2 海南岛“美丽乡村”景观体系规划设计策略 | 第107-111页 |
7.2.1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整体规划设计 | 第107-108页 |
7.2.2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理念 | 第108-109页 |
7.2.3 休闲农业景观规划理念 | 第109-110页 |
7.2.4 生态游憩网络规划理念 | 第110-111页 |
7.3 单元景观规划设计 | 第111-119页 |
7.3.1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第111-115页 |
7.3.2 乡村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第115-117页 |
7.3.3 乡村生态游憩网络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 第117-119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7.5 展望与不足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在读期间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