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探析城市滨水空间活力营造的策略与方法--以安阳羑河北部滨水景观廊道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研究综述第10-22页
    1.1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第10-13页
        1.1.1 滨水空间第10-11页
        1.1.2 活力与人气第11-12页
        1.1.3 滨水空间的主要特征第12-13页
            1.1.3.1 自然生态性第12页
            1.1.3.2 公共性第12页
            1.1.3.3 文化历史性第12页
            1.1.3.4 可识别性第12-13页
    1.2 滨水空间的发展概况第13-15页
        1.2.1 国外滨水空间发展概况第13-14页
            1.2.1.1 滨水空间的形成阶段第13页
            1.2.1.2 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阶段第13页
            1.2.1.3 滨水空间的再开发阶段第13-14页
        1.2.2 国内滨水空间发展概况第14页
        1.2.3 小结第14-15页
    1.3 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理论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滨水空间与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现状第15页
        1.3.2 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理论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3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4 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理论研究现状第17页
        1.3.5 小结第17-18页
    1.4 滨水空间活力营造的设计策略探讨第18-20页
        1.4.1 生态策略第18-19页
            1.4.1.1 驳岸的生态处理第18页
            1.4.1.2 生态系统的恢复第18-19页
        1.4.2 经济策略第19页
            1.4.2.1 推进滨水空间的开发第19页
            1.4.2.2 拓展滨水消费空间第19页
        1.4.3 社会策略第19-20页
            1.4.3.1 促进滨水空间的交往行为第19页
            1.4.3.2 发展滨水空间的公共性第19-20页
        1.4.4 文化策略第20页
            1.4.4.1 利用城市记忆唤起人们的参与第20页
            1.4.4.2 利用“故事”组织空间第20页
        1.4.5 小结第20页
    1.5 结论第20-22页
2 相关案例分析第22-28页
    2.1 芝加哥滨水区建设第22页
        2.1.1 项目概况第22页
        2.1.2 借鉴与启示第22页
    2.2 新加坡河滨水空间的再生第22-24页
        2.2.1 项目概况第22-24页
        2.2.2 借鉴与启示第24页
    2.3 浑河滨水区的活力提升第24-25页
        2.3.1 项目概况第24页
        2.3.2 借鉴与启示第24-25页
    2.4 镇江西津湾的滨江绿道建设第25-26页
        2.4.1 项目概况第25-26页
        2.4.2 借鉴与启示第26页
    2.5 达拉斯三一河走廊设计第26-28页
        2.5.1 项目概况第26页
        2.5.2 借鉴与启示第26-28页
3 安阳羑河北部滨水景观廊道规划设计第28-36页
    3.1 规划愿景第28页
    3.2 项目理解第28-30页
        3.2.1 区位分析第28页
        3.2.2 上位规划第28-29页
        3.2.3 城市概况第29-30页
            3.2.3.1 自然条件第29页
            3.2.3.2 文化特征第29-30页
    3.3 场地理解第30-31页
        3.3.1 现状用地第30页
        3.3.2 现状水体第30页
        3.3.3 现状植被第30页
        3.3.4 现状建筑第30页
        3.3.5 周边道路第30-31页
        3.3.6 SWOT分析第31页
            3.3.6.1 优势分析第31页
            3.3.6.2 劣势分析第31页
            3.3.6.3 机遇分析第31页
            3.3.6.4 挑战分析第31页
    3.4 规划理念及策略第31-32页
        3.4.1 规划目标第31页
        3.4.2 规划理念第31页
        3.4.3 规划策略第31-32页
    3.5 总体规划第32-33页
        3.5.1 规划分区第32页
        3.5.2 交通规划第32-33页
            3.5.2.1 滨河游览体系第32-33页
            3.5.2.2 步行交通体系第33页
            3.5.2.3 绿道第33页
        3.5.3 竖向规划第33页
    3.6 分区规划第33-34页
        3.6.1 童嬉风闹区第33页
        3.6.2 湖光城韵区第33-34页
        3.6.3 雕刻时光区第34页
        3.6.4 活力运动区第34页
        3.6.5 古意迎宾区第34页
        3.6.6 意溪湿地区第34页
    3.7 专项规划第34-36页
        3.7.1 水系规划第34页
        3.7.2 照明规划第34-35页
            3.7.2.1 城市临界边缘照度区第34-35页
            3.7.2.2 广场及湖岸临界照度区第35页
            3.7.2.3 绿地主要活动带照度区第35页
            3.7.2.4 绿地照度区第35页
        3.7.3 种植规划第35-36页
            3.7.3.1 配置原则第35页
            3.7.3.2 种植分区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附录(文本部分)第38-133页
个人简介第133-134页
导师简介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谈日语中长句的翻译技巧--以《夏天的阴翳》翻译实践为例
下一篇:基于STM32的智能家居环境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