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萘酰亚胺和吩噻嗪的分子荧光探针在ROS和微环境检测中的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56页
    1.1 引言第17页
    1.2 荧光分子传感器第17-20页
        1.2.1 荧光分子传感器的基本模型第17-18页
        1.2.2 荧光分子传感器的特点与发展第18-20页
    1.3 近红外荧光传感器第20-22页
    1.4 荧光分子传感器的基本设计原理第22-28页
        1.4.1 光致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PET)第22-24页
        1.4.2 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ICT)第24-26页
        1.4.3 F?rst共振能量转移(Fdrst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第26-27页
        1.4.4 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体系的荧光探针(excited 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transfer, ESIPT)第27-28页
    1.5 纳米荧光探针第28-33页
        1.5.1 量子点(Quantum dots)第29页
        1.5.2 聚合物点(P-dots)第29-31页
        1.5.3 AIE点(AIE-dots)第31-32页
        1.5.4 上转换的粒子(Upconversion Particles)第32-33页
    1.6 AIE型荧光探针第33-39页
        1.6.1 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第33-35页
        1.6.2 AIE型荧光探针的应用第35-39页
            1.6.2.1 在化学荧光传感器上的应用第35-37页
            1.6.2.2 在生物探针上的应用第37-39页
    1.7 生物相关活性物质、参数检测第39-54页
        1.7.1 活性氧(ROS)第39-46页
        1.7.2 温度和粘度第46-48页
        1.7.3 亚硫酸根离子第48页
        1.7.4 生物硫醇第48-52页
        1.7.5 氟离子第52-54页
    1.8 课题的提出第54-56页
第二章 基于吩噻嗪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次氯酸响应性荧光比率探针第56-78页
    2.1 引言第56-58页
    2.2 实验部分第58-60页
        2.2.1 化学试剂及仪器第58页
        2.2.2 合成路线第58-59页
        2.2.3 合成步骤第59-60页
            2.2.3.1 化合物QC1-2 的合成第59页
            2.2.3.2 化合物QC1的合成第59-60页
            2.2.3.3 化合物3的合成第6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2.3.1 中间体与目标化合物第60-61页
        2.3.2 核磁及质谱表征第61-66页
        2.3.3 QC1及其前体的表征分析第66-67页
    2.4 QC1的性质第67-76页
        2.4.1 QC1在固态和不同溶剂中的光物理性质第67-68页
        2.4.2 QC1的聚集态诱导发光性质(AIE)第68-70页
        2.4.3 QC1对次氯酸根的检测第70-76页
            2.4.3.1 QC1的灵敏度第70-72页
            2.4.3.2 QC1与次氯酸根的反应机理研究第72-74页
            2.4.3.3 QC1的选择性第74-75页
            2.4.3.4 对QC1传感器工作原理的进一步研究第75-76页
    2.5 QC1的荧光量子效率第76-77页
    2.6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三章 基于双联萘酰亚胺的传感器对环境粘度和温度的检测第78-100页
    3.1 引言第78-80页
    3.2 实验部分第80-82页
        3.2.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80-81页
        3.2.2 合成路线第81页
        3.2.3 合成步骤第81-82页
            3.2.3.1 化合物NAP1的合成第81-82页
            3.2.3.2 化合物BNAP的合成第8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82-99页
        3.3.1 设计、合成及特点第82-84页
        3.3.2 核磁及质谱表征第84-89页
        3.3.3 BNAP的光物理性质第89-94页
            3.3.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89-91页
            3.3.2.2 BNAP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第91-94页
        3.3.4 BNAP的黏度响应第94-96页
        3.3.5 温度诱导的粘度响应探针第96-99页
    3.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四章 基于萘酰亚胺的强荧光多色固体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第100-127页
    4.1 引言第100-101页
    4.2 材料合成与制备第101-112页
        4.2.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101-102页
        4.2.2 材料合成制备步骤第102-105页
            4.2.2.1 化合物NAPB的合成第103页
            4.2.2.2 化合物NAPFB的合成第103-104页
            4.2.2.3 化合物NAP-TBA的合成第104-105页
        4.2.3 材料表征第105-112页
            4.2.3.1 分子设计、合成及特点第105-106页
            4.2.3.2 材料的表征第106-112页
    4.3 化合物NAPB的性质研究第112-116页
        4.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112-114页
        4.3.2 NAPB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第114-116页
    4.4 化合物NAPFB的性质研究第116-121页
        4.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116-118页
        4.4.2 NAPFB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第118-119页
        4.4.3 NAPFB在不同p H和粘度中的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119-121页
    4.5 化合物NAP-TBA的性质研究第121-125页
        4.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121-122页
        4.5.2 NAP-TBA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第122-124页
        4.5.3 NAP-TBA在粘度中的荧光发射光谱研究第124-125页
    4.6 NAP-TBA在双色淋巴成像方面的研究第125-126页
    4.7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五章 基于二吡啶三苯胺的同步荧光分子比率型探针对亚硫酸盐的研究第127-148页
    5.1 引言第127-128页
    5.2 材料合成与制备第128-138页
        5.2.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128页
        5.2.2 材料合成制备步骤第128-131页
            5.2.2.1 DPTPA-CHO的合成第129页
            5.3.2.2 DPTPA-NO2的合成第129-130页
            5.2.2.3 DMA-NO2的合成第130-131页
            5.2.2.4 DMA-NO2-SO的合成第131页
        5.2.3 材料表征第131-138页
            5.2.3.1 分子设计、合成及特点第131-132页
            5.2.3.2 材料的表征第132-138页
    5.3 DPTPA2的光物理性质研究第138-142页
        5.3.1 DPTPA2的普通荧光发射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第138-141页
        5.3.2 DPTPA2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第141-142页
    5.4 探针性质研究第142-147页
        5.4.1 反应动力学实验和机理第142-145页
        5.4.2 传感特性第145-147页
    5.5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六章 基于吩嗪的近红外化学传感器对半胱氨酸的研究及应用第148-160页
    6.1 引言第148-149页
    6.2 化学传感器PHS的研究性质第149-151页
        6.2.1 试剂及测试仪器第149-150页
        6.2.2 缓冲溶液及储备液的配置第150页
        6.2.3 检测限第150页
        6.2.4 活细胞成像第150页
        6.2.5 细胞毒性第150-15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51-159页
        6.3.1 光物理和动态性能第151-152页
        6.3.2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152-154页
        6.3.3 传感特性的研究第154-157页
        6.3.4 PHS的生物传感特性与MTT实验第157-159页
    6.4 本章小结第159-160页
第七章 氟硼二吡咯及双氟硼二吡咯结构荧光团的研究第160-179页
    7.1 引言第160页
    7.2 对三种不同BODIPY染料的性质研究第160-178页
        7.2.1 化合物BNB-1 和BNB-2 的研究第160-163页
        7.2.2 基于BODIPY衍生物的氟离子荧光比例探针的研究第163-172页
        7.2.3 化合物BODIPY-DMA的研究第172-178页
    7.3 本章小结第178-179页
第八章 总结第179-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1页
附录第191-1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95-197页
致谢第197-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下工业产品中的生活美学
下一篇:中国碳交易体系与欧盟碳交易体系连接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