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道德概念黑白隐喻的情绪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33页
    2.1 基本概念第12-17页
        2.1.1 隐喻第12-13页
        2.1.2 概念隐喻理论第13-14页
        2.1.3 道德概念隐喻第14-16页
        2.1.4 具身认知第16页
        2.1.5 具身道德第16-17页
    2.2 概念加工的方式第17-19页
        2.2.1 命题符号理论第18页
        2.2.2 知觉符号理论第18-19页
    2.3 概念隐喻的作用机制第19-21页
        2.3.1 隐喻一致性效应第19-20页
        2.3.2 隐喻补偿效应第20-21页
    2.4 概念隐喻的形成机制第21页
    2.5 影响隐喻映射建立的因素第21-23页
        2.5.1 相似性因素第22页
        2.5.2 早期的经验因素第22-23页
        2.5.3 身体构造因素第23页
        2.5.4 进化的因素第23页
    2.6 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范式第23-26页
        2.6.1 语料分析范式第23-24页
        2.6.2 STROOP实验范式第24页
        2.6.3 IAT范式第24-25页
        2.6.4 语义启动范式第25页
        2.6.5 物理环境启动范式第25页
        2.6.6 身体操作范式第25-26页
    2.7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6-33页
        2.7.1 概念隐喻的相关实证研究第26-29页
        2.7.2 道德概念隐喻的相关实证研究第29-31页
        2.7.3 隐喻的情绪机制的研究第31-33页
3 问题的提出第33-37页
    3.1 已有研究不足第33页
    3.2 本研究的切入点第33-34页
    3.3 研究意义第34-36页
        3.3.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34-35页
        3.3.2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35-36页
    3.4 研究目的第36页
    3.5 研究假设与思路第36-37页
4 实证研究第37-62页
    4.1 道德概念黑白隐喻存在的心理现实性实证研究第37-41页
        4.1.1 实验目的第37页
        4.1.2 实验假设第37页
        4.1.3 实验材料第37页
        4.1.4 实验对象第37页
        4.1.5 实验设计第37-38页
        4.1.6 实验程序第38页
        4.1.7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第38页
        4.1.8 研究结果第38-40页
        4.1.9 讨论第40-41页
    4.2 道德词语和情绪词语黑白隐喻的内隐联结强度比较。第41-48页
        4.2.1 实验目的第41页
        4.2.2 实验假设第41页
        4.2.3 实验材料第41-42页
        4.2.4 实验对象第42页
        4.2.5 实验设计第42页
        4.2.6 实验程序第42-44页
        4.2.7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第44页
        4.2.8 研究结果第44-47页
        4.2.9 讨论第47-48页
    4.3 影响道德概念黑白隐喻产生的情绪因素探究第48-62页
        4.3.0 实验目的第48页
        4.3.1 实验假设第48页
        4.3.2 实验材料第48-49页
        4.3.3 实验设计第49页
        4.3.4 实验对象第49-50页
        4.3.5 实验程序第50页
            实验3流程图第50页
        4.3.6 数据的筛选和处理第50页
        4.3.7 研究结果第50-58页
        4.3.8 讨论第58-62页
5 总讨论第62-6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研究结论第66页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第66-68页
        6.2.1 本研究不足第66-67页
        6.2.2 未来研究方向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附录Ⅰ第73-75页
附录Ⅱ第75-100页
后记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
下一篇:解读成年人的抱怨行为--成年人抱怨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模型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