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 | 第12-16页 |
1.1.1 传统疗法 | 第12-14页 |
1.1.2 纳米药物及其优势 | 第14-16页 |
1.2 基因治疗 | 第16-24页 |
1.2.1 基因治疗的意义及策略 | 第16-17页 |
1.2.2 治疗基因的选择 | 第17-19页 |
1.2.3 基于miRNA的肿瘤治疗策略 | 第19-24页 |
1.3 抗肿瘤药物与基因共递送体系 | 第24-29页 |
1.3.1 药物与基因共递送体系的意义 | 第24-25页 |
1.3.2 药物与基因共递送系统的设计 | 第25-29页 |
1.4 靶向治疗 | 第29-35页 |
1.4.1 被动靶向 | 第29-30页 |
1.4.2 主动靶向 | 第30-32页 |
1.4.3 核酸适配子 | 第32-35页 |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 | 第35-36页 |
第2章 多孔PLGA微球介导阿霉素与miR-34a共递送的研究 | 第36-58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6-39页 |
2.2.1 质粒与细胞株 | 第36-37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7-3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9-44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39-40页 |
2.3.2 pcDNA-miRNA-34a质粒提取 | 第40页 |
2.3.3 多孔PLGA微球的制备 | 第40-41页 |
2.3.4 多孔PLGA微球的表征 | 第41页 |
2.3.5 药物装载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41-42页 |
2.3.6 体外药物释放 | 第42页 |
2.3.7 细胞增殖实验 | 第42页 |
2.3.8 细胞凋亡分析 | 第42-43页 |
2.3.9 细胞周期阻滞实验 | 第43页 |
2.3.10 相关蛋白表达量检测 | 第43页 |
2.3.11 Caspase-3、8 和9活性检测 | 第43页 |
2.3.12 划痕实验 | 第43-44页 |
2.3.13 Transwell侵袭实验 | 第4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4-57页 |
2.4.1 多孔PLGA微球的表征 | 第44-49页 |
2.4.2 多孔PLGA微球释放液抑制细胞增殖及机制的研究 | 第49-54页 |
2.4.3 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 第54-55页 |
2.4.4 微球释放液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与浸润 | 第55-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以适配子为靶向的药物与基因共递送PLA纳米粒子的构建与评价 | 第58-72页 |
3.1 引言 | 第58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3.2.1 细胞株 | 第58-59页 |
3.2.2 质粒与核酸序列 | 第59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59页 |
3.2.4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3.2.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3.3.1 细胞培养 | 第59-60页 |
3.3.2 pcDNA-miR-519c质粒提取 | 第60页 |
3.3.3 PL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60页 |
3.3.4 PLA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60-61页 |
3.3.5 ABCG2蛋白表达情况的研究 | 第61页 |
3.3.6 PLA纳米粒子细胞毒性检测 | 第61-62页 |
3.3.7 PLA纳米粒子靶向性分析 | 第62页 |
3.3.8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62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3.4.1 PLA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62-65页 |
3.4.2 ABCG2蛋白在细胞中表达情况 | 第65-66页 |
3.4.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6-68页 |
3.4.4 靶向性检测 | 第68-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奖励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