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公平性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3页 |
| (三)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 (四)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五)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六)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1.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 2.调查统计法 | 第21页 |
| 3.比较研究法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现状分析 | 第22-33页 |
| (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布现状 | 第22-23页 |
| (二)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公平性分析 | 第23-33页 |
| 1.绝对指数变化 | 第24-27页 |
| 2.相对指数变化 | 第27-29页 |
| 3.属地化倾向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不公平的原因 | 第33-40页 |
| (一)教育部直属高校布局失衡 | 第33-35页 |
| 1.高校布局与人口数量对比差异显著 | 第33-34页 |
| 2.高校布局失衡导致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不公平 | 第34-35页 |
| (二)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中的属地倾向性 | 第35-36页 |
| 1.院校调整中的属地倾向性 | 第35-36页 |
| 2.过渡的地方保护对招生名额分配的影响 | 第36页 |
| (三)基础教育因素在高招政策中的偏失 | 第36-38页 |
| 1.基础教育经费差异对招生名额分配的影响 | 第37页 |
| 2.基础教育质量差异对招生名额分配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四)政府招生制度和财政体制在高招政策中的导向性 | 第38-40页 |
| 1.高校招生制度对招生名额分配的影响 | 第38-39页 |
| 2.部属高校财政投资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原则与思路 | 第40-47页 |
| (一)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改革的原则 | 第40-43页 |
| 1.稳定性原则 | 第40-41页 |
| 2.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原则 | 第41页 |
| 3.生源多样化原则 | 第41-42页 |
| 4.渐进性与可行性原则 | 第42-43页 |
| (二)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改革的思路 | 第43-47页 |
| 1.加强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监督 | 第43页 |
| 2.招生名额分配的六项参考标准 | 第43-45页 |
| 3.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指标体系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建议与对策 | 第47-54页 |
| (一) 促进区域社会协调发展 | 第47-48页 |
| 1.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47页 |
| 2.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 第47-48页 |
| (二)缓解高校招生属地化倾向 | 第48-50页 |
| 1.合理控制属地化比例 | 第48-49页 |
| 2.以布局为基准,均衡招生名额 | 第49-50页 |
| (三)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制度 | 第50-51页 |
| 1.调整高校招生名额的分配比例 | 第50-51页 |
| 2.建立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听证制度 | 第51页 |
| (四)建立有效的招生名额分配监督制度 | 第51-54页 |
| 1.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51-52页 |
| 2.整合力量,强化监督 | 第52-53页 |
| 3.完备公示制度 | 第53-54页 |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