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文学批评史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观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导论第17-34页
    一、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研究价值第17-19页
    二、课题的当前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9-31页
    三、论文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第31-34页
第一章 西方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考察第34-54页
    第一节 西方实践观的理论述评第34-39页
        一、亚里士多德与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实践观探讨第34-37页
        二、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实践观第37-39页
    第二节 实践观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第39-46页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变革第39-42页
        二、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内涵的三个维度第42-46页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阐发第46-54页
        一、卢卡奇与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第46-47页
        二、阿尔都塞与哈贝马斯的实践观第47-50页
        三、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论述第50-54页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生成第54-71页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历史形态的初步确立第54-59页
        一、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思想的萌生第54-57页
        二、革命文学运动时期实践观内涵的初步确立与转换第57-59页
    第二节 人民本位实践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思想体系的成熟第59-67页
        一、人民本位实践观的确认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59-61页
        二、政治实践与文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两结合”理论的提出第61-63页
        三、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人学思想的演进第63-67页
    第三节 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第67-71页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逻辑的实践特征第67-69页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理论逻辑特征第69-71页
第三章 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认识论特征第71-89页
    第一节 实践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核心第71-79页
        一、以《实践论》《讲话》为代表的实践的认识论批评范式第71-74页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文学批评模式第74-79页
    第二节 从反映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第79-82页
        一、从反映论到辩证的反映论、审美反映论第79-80页
        二、从审美反映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第80-82页
    第三节 实践认识论批评范式反思第82-89页
        一、认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体系建构不可缺少的环节第82-83页
        二、经验化倾向的实践认识论批评第83-86页
        三、从实践认识论到实践生存论第86-89页
第四章 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第89-106页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核心第89-94页
        一、人民大众为主体的革命实践主体观第89-92页
        二、启蒙与革命语境下的个人—阶级实践主体第92-94页
    第二节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推进与建构第94-99页
        一、文学是人学:启蒙与社会主义文学观念架构下的文学主体观第94-97页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艺术生产主体问题第97-99页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反思第99-106页
        一、实践主体的内在转换与主体性问题的反思第99-102页
        二、主体性实践观与“实践美学”的构建第102-106页
第五章 政治伦理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价值取向第106-121页
    第一节 文学实践的政治伦理特质第106-110页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政治伦理尺度的建构第106-109页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政治伦理价值规范功能的体现第109-110页
    第二节 政治伦理价值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价值评判的内在尺度第110-115页
        一、中国传统伦理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伦理尺度第110-112页
        二、思想改造与革命伦理第112-115页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伦理价值尺度反思第115-121页
        一、个体责任与人民性价值尺度的建立第115-116页
        二、从文学的人性到文学的人民性第116-118页
        三、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政治伦理尺度第118-121页
结语第121-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完备信道估计条件下高移动无线通信多普勒分集传输技术
下一篇:基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商业银行资本计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