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伊斯兰教(回教)论文--对伊斯兰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主道、人伦与共同体--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回族经验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4-38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第14-16页
    第二节 相关理论梳理第16-21页
        一、文化接触与变迁第16-18页
        二、文化精神与象征体系第18-19页
        三、文明的冲突与后殖民反思第19-21页
        四、小结第21页
    第三节 对伊斯兰在中国本土化已有研究的综述第21-34页
        一、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宏观趋势第22-23页
        二、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具体内容第23-33页
        三、小结第33-34页
    第四节 伊斯兰本土化的概念第34-36页
        一、已有研究中的相关定义第34-35页
        二、本文中“本土化”表述的切入点第35-36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36-37页
        一、文献收集第36页
        二、田野工作第36-37页
    第六节 论文框架第37-38页
第一章 田野点的伊斯兰教历史与社会背景第38-53页
    第一节 黑龙江哈尔滨市市区第38-41页
        一、新兴城市与“无坊”的回族社会第38-40页
        二、现状:多元的都市穆斯林第40-41页
    第二节 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第41-45页
        一、“秦王”与“羲皇”:华夏边缘的多重混杂地带第41-43页
        二、穆斯林的迁入与陕回徙民的记忆第43-44页
        三、现状:自治县、人口流出地与教派第44-45页
    第三节 福建陈埭镇七个回族村第45-49页
        一、泉州:穆斯林在中国最早的登陆地之一第45-47页
        二、明中叶以后:陈埭丁氏的十大夫化第47-48页
        三、现状:本地的回族,外来的穆斯林第48-49页
    第四节 伊斯兰教实践的层次第49-53页
        一、居住模式、传统保持与人口流动方向第49-50页
        二、历史背景、社会关系与实践层次第50-51页
        三、两种时间观念下的中国穆斯林之“礼”第51-53页
第二章 永恒时间中的“天道五功”第53-80页
    第一节 五功实践在伊斯兰教中的根基性第53-56页
        一、五功的内容第53-56页
        二、中国穆斯林对五功的实践第56页
    第二节 五功在哈尔滨回族中的实践第56-66页
        一、念功:在粗糙与精细之间第56-58页
        二、拜功:在传统与正统之间第58-61页
        三、封斋:在神圣时间与公共时间之间第61-64页
        四、天课与朝觐:慈善、荣誉与回赐第64-66页
    第三节 五功在张家川回族中的实践第66-74页
        一、念功:正统性与社区性第66-68页
        二、拜功:宗教氛围与教派特色第68-72页
        三、封斋:开斋饭与寺坊的边界第72-73页
        四、天课与朝觐第73-74页
    第四节 五功在陈埭回族中的实践第74-77页
        一、从念功到阿拉伯文装饰和阿拉伯语技能第75-76页
        二、外来者的聚礼第76-77页
    第五节 小结第77-80页
        一、日常用语的涵化与宗教用语的专门化第78页
        二、天课与乜贴的混用第78-80页
第三章 线性时间中的“人道始终”第80-101页
    第一节 《天方典礼》中的人生礼俗第80-83页
        一、人伦的共同性第80-81页
        二、礼书体例与词汇的借用第81-83页
    第二节 哈尔滨回族的人生礼俗第83-91页
        一、简单的“起经名”与非必须的割礼第83-85页
        二、婚姻原则与婚礼中的“乡俗”第85-87页
        三、丧葬:圣俗严格区分的场景第87-90页
        四、对亡故亲人的纪念仪式第90-91页
    第三节 张家川回族的人生礼俗第91-95页
        一、经名的庄重性与割礼的普遍性第91-92页
        二、婚姻原则与婚俗第92-93页
        三、丧礼与家内的纪念性尔麦里第93-95页
    第四节 陈埭回族的人生礼俗第95-99页
        一、经名与割礼的个体性回归第95-96页
        二、婚姻第96-98页
        三、丧葬与家内纪念祖先方式第98-99页
    第五节 小结第99-101页
        一、作为仪式专家的阿訇第99-100页
        二、本土化的契合点:人伦第100-101页
第四章 公共空间中的群体仪式第101-133页
    第一节 哈尔滨回族的群体仪式第101-105页
        一、公共空间:清真寺第101-102页
        二、开斋节与古尔邦节第102-105页
    第二节 张家川回族的群体仪式第105-116页
        一、公共空间:清真寺与道堂、拱北第105-107页
        二、公共尔麦里第107-116页
    第三节 陈埭回族的群体仪式第116-123页
        一、公共空间:清真寺与祠堂第116-117页
        二、伊斯兰教节日与本土的民间祭祖第117-123页
    第四节 共同体概念扩大的可能第123-131页
        一、背景:民国时期的回族界说第123-125页
        二、民国时期泉州的教门复兴活动第125-130页
        三、复兴教门活动的社团化第130-131页
    第五节 小结第131-133页
        一、本土式的共同体观念表达第131页
        二、近代再本土化困境:伊斯兰群体仪式的缺位第131-133页
结论第133-149页
    第一节 中国权力结构中的国家与社会第133-138页
        一、中国权力结构之中的皇权与官僚第133-135页
        二、传统权力结构下的基层治理第135-137页
        三、新中国的基层治理与“流动人口”问题第137-138页
    第二节 国家对“民间”宗教的治理第138-141页
        一、国家对宗教的控制第138-139页
        二、宗教的“民间”形态第139-141页
    第三节 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回族经验第141-149页
        一、涵化与文化共生第142-145页
        二、民间管理组织与社会资本第145-147页
        三、仪式中的共同体体验第147-148页
        四、动态的本土化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0页
后记第160-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88Sr光晶格装载及钟跃迁探测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我国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