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炉内弥散燃烧机理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弥散燃烧技术 | 第12-15页 |
1.2.1 弥散燃烧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2.2 高效蓄热式燃烧系统 | 第13-14页 |
1.2.3 弥散燃烧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 第14-15页 |
1.3 弥散燃烧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弥散燃烧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弥散燃烧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数学模型介绍 | 第20-32页 |
2.1 控制方程 | 第20-22页 |
2.2 湍流模型 | 第22-26页 |
2.3 辐射模型 | 第26页 |
2.4 燃烧模型 | 第26-28页 |
2.5 NO_X生成模型 | 第28-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物理模型介绍 | 第32-38页 |
3.1 燃烧器结构简介 | 第32-33页 |
3.2 模拟工况确定 | 第33-34页 |
3.3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34-36页 |
3.3.1 网格划分 | 第34-35页 |
3.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弥散燃烧数值模拟研究 | 第38-68页 |
4.1 燃烧室结构的影响 | 第38-48页 |
4.1.1 温度分布 | 第39-42页 |
4.1.2 燃烧室各截面上温度分布 | 第42-44页 |
4.1.3 X=1/2L截面上组分浓度分布 | 第44-45页 |
4.1.4 沿燃烧室轴向组分浓度分布 | 第45-47页 |
4.1.5 燃烧室出口燃烧产物分析 | 第47-48页 |
4.2 烟气回流通道位置的影响 | 第48-52页 |
4.2.1 温度分布 | 第48-50页 |
4.2.2 流线图 | 第50-51页 |
4.2.3 出口NO_X分布 | 第51-52页 |
4.3 助燃空气喷嘴数量的影响 | 第52-60页 |
4.3.1 温度分布 | 第53-55页 |
4.3.2 流线图 | 第55-56页 |
4.3.3 CO浓度分布 | 第56-57页 |
4.3.4 沿燃烧室轴向组分浓度分布 | 第57-59页 |
4.3.5 氧气分布 | 第59-60页 |
4.3.6 出口NO_X分布 | 第60页 |
4.4 空燃速度比的影响 | 第60-65页 |
4.4.1 温度分布 | 第61-62页 |
4.4.2 氧气分布 | 第62-63页 |
4.4.3 燃烧室截面上组分浓度分布 | 第63-65页 |
4.4.4 出口NO_X分布 | 第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五章 弥散燃烧的实验探讨及研究 | 第68-78页 |
5.1 实验系统介绍 | 第68-72页 |
5.1.1 燃烧系统 | 第69-70页 |
5.1.2 燃烧辅助系统 | 第70-71页 |
5.1.3 弥散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 | 第71-72页 |
5.2 有无烟气回流通道实验研究 | 第72-75页 |
5.2.1 实验工况介绍 | 第72-73页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5.3 实验与数值模拟对比研究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后续工作规划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