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及简要评价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3 简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1.3.2 比较分析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0-25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国立大学 | 第20页 |
2.1.2 国立大学法人 | 第20页 |
2.1.3 大学评价 | 第20页 |
2.1.4 国立大学法人评价 | 第20-21页 |
2.1.5 PDCA循环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3 评价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国立大学法人评价的背景及产生 | 第25-29页 |
3.1 国立大学法人评价的背景 | 第25-26页 |
3.1.1 政策背景 | 第25页 |
3.1.2 经济背景 | 第25-26页 |
3.1.3 社会背景 | 第26页 |
3.2 国立大学法人评价的产生 | 第26-29页 |
3.2.1 最低评价标准的历史时期 | 第26-27页 |
3.2.2 自我评价为主的历史时期 | 第27-28页 |
3.2.3 多元评价的历史时期 | 第28-29页 |
第4章 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分析—基于PDCA分析 | 第29-49页 |
4.1 计划(Plan) | 第29-34页 |
4.1.1 评价目的 | 第29-30页 |
4.1.2 评价主体 | 第30-32页 |
4.1.3 评价内容 | 第32-34页 |
4.1.4 小结 | 第34页 |
4.2 实施(Do) | 第34-38页 |
4.2.1 实施形式 | 第34-35页 |
4.2.2 总体进程 | 第35-36页 |
4.2.3 具体流程 | 第36-38页 |
4.2.4 小结 | 第38页 |
4.3 评价(Check) | 第38-43页 |
4.3.1 第一期运营状况评价结果 | 第39页 |
4.3.2 第二期运营状况评价结果 | 第39-41页 |
4.3.3 第一期教学研究评价结果 | 第41-42页 |
4.3.4 有关评价结果的分析 | 第42-43页 |
4.3.5 小结 | 第43页 |
4.4 反馈(Action) | 第43-49页 |
4.4.1 取得的进展 | 第43-45页 |
4.4.2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45-46页 |
4.4.3 新进计划 | 第46-48页 |
4.4.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国立大学法人评价的特点、问题及经验借鉴 | 第49-56页 |
5.1 国立大学法人评价的特点 | 第49-51页 |
5.1.1 立法保障的评价民主化 | 第49-50页 |
5.1.2 以履行社会说明责任为目的的信息公开化 | 第50页 |
5.1.3 以有效配置资源为目的运营交付金与评价结果相结合 | 第50-51页 |
5.2 国立大学法人评价的问题 | 第51-53页 |
5.2.1 评价理念混淆 | 第51-52页 |
5.2.2 评价标准模糊 | 第52页 |
5.2.3 信息传递失真 | 第52页 |
5.2.4 评价结果有疑 | 第52-53页 |
5.3 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第53-56页 |
5.3.1 界定评价功能促进学校提升质量 | 第53-54页 |
5.3.2 规范法人地位减少行政干预 | 第54页 |
5.3.3 完善评价标准实行动态管理 | 第54-55页 |
5.3.4 制定《高等教育评价法》保障评价的公正性 | 第55页 |
5.3.5 充分利用评价结果保障评价的有效性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6-59页 |
6.1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56-58页 |
6.1.1 本研究的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6.1.2 对分析结果的讨论 | 第57-58页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