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8-2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立法提案权概述 | 第22-30页 |
第一节 立法权和立法提案权的涵义及本质 | 第22-24页 |
一、立法权和立法提案权的概念 | 第22页 |
二、立法权和立法提案权的本质 | 第22-23页 |
三、需区分两对概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公民享有立法提案权的理论渊源 | 第24-26页 |
一、西方国家关于公民享有立法提案权的理论渊源 | 第24-25页 |
二、我国关于公民享有立法提案权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公民享有立法提案权的实践历史 | 第26-27页 |
一、西方享有立法提案权的实践历史 | 第26-27页 |
二、我国公民参与立法的实践历史 | 第27页 |
第四节 赋予公民立法提案权的意义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我国法律关于立法提案权的规定及不足 | 第30-35页 |
第一节 我国法律对立法提案权的规定及其原因 | 第30-31页 |
一、我国法律对立法提案权的规定 | 第30-31页 |
二、我国现有立法提案制度的设立原因 | 第31页 |
第二节 我国法律关于立法提案权规定的不足之处 | 第31-35页 |
一、主体规定上的不足 | 第31-33页 |
二、程序设计上的不足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在我国赋予公民立法提案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在我国赋予公民立法提案权的必要性分析 | 第35-38页 |
一、理论层面 | 第35-36页 |
二、实践层面 | 第36-37页 |
三、立法和制度层面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在我国赋予公民立法提案权的可行性分析 | 第38-41页 |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 | 第38-39页 |
二、公民参政意识的增强 | 第39页 |
三、民主的政治环境 | 第39-41页 |
第阴章 国外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研究 | 第41-48页 |
第一节 美国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研究 | 第41-43页 |
一、美国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现状 | 第41-42页 |
二、美国公民立法提案制度成因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瑞十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研究 | 第43-44页 |
一、瑞士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现状 | 第43页 |
二、瑞士公民立法提案制度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意大利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研究 | 第44页 |
一、意大利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现状 | 第44页 |
二、意大利公民立法提案制度分析 | 第44页 |
第四节 奥地利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研究 | 第44-45页 |
一、奥地利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现状 | 第45页 |
二、奥地利公民立法提案制度分析 | 第45页 |
第五节 法国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研究 | 第45-46页 |
一、法国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现状 | 第45-46页 |
二、法国公民立法提案制度成因分析 | 第46页 |
第六节 上述国家公民立法提案权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在我国制定公民立法提案制度的构想 | 第48-59页 |
第一节 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立法提案权 | 第48-52页 |
一、确定公民享有立法提案权的基本原则 | 第48-50页 |
二、联名提案人数的确定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公民行使立法提案权的具体程序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公民行使立法提案权应注重“有序性”和“有效性” | 第53-55页 |
一、注重公民参与立法的“有序性” | 第53-54页 |
二、强化公民参与立法的“有效性” | 第54-55页 |
第四节 促进公民行使立法提案权的配套措施 | 第55-57页 |
一、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公民参与立法的信心和能力 | 第55页 |
二、采用多种途径和形式保障公民享有立法提案权 | 第55-56页 |
三、公民立法提案范围的确定 | 第56页 |
四、培育公民参与立法的组织 | 第56页 |
五、规范立法提案的格式和内容 | 第56-57页 |
六、给予提案者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褒奖 | 第57页 |
第五节 完善公民立法提案权的配套制度 | 第57-59页 |
一、健全意见处理反馈机制 | 第57页 |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第57-58页 |
三、设立立法提案公告制度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