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UDP协议的工业网络拥塞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网络拥塞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基于端到端的拥塞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基于路由器的拥塞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2章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 | 第17-29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网络拥塞成因及危害 | 第17-18页 |
2.3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的分类 | 第18-19页 |
2.4 TCP拥塞控制策略 | 第19-23页 |
2.4.1 慢启动阶段 | 第19-20页 |
2.4.2 拥塞避免阶段 | 第20-21页 |
2.4.3 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阶段 | 第21-22页 |
2.4.4 TCP各种版本介绍 | 第22-23页 |
2.4.5 TCP拥塞控制算法存在的不足 | 第23页 |
2.5 IP拥塞控制策略 | 第23-27页 |
2.5.1 RED算法分析 | 第24-26页 |
2.5.2 RED改进算法概述 | 第26-27页 |
2.6 网络仿真工具NS2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端到端的拥塞控制策略研究 | 第29-52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TCP吞吐量模型 | 第29-30页 |
3.3 TFRC原理分析 | 第30-32页 |
3.3.1 发送端部分工作 | 第30-31页 |
3.3.2 接收端部分工作 | 第31页 |
3.3.3 慢启动部分工作 | 第31-32页 |
3.3.4 参数确定及调整 | 第32页 |
3.4 TFRC的不足 | 第32-33页 |
3.5 TFRC的改进研究 | 第33-41页 |
3.5.1 对TFRC滞后性的改进 | 第33-37页 |
3.5.2 多拥塞程度的改进 | 第37-41页 |
3.6 端到端拥塞控制算法评价标准 | 第41页 |
3.7 性能仿真及分析 | 第41-46页 |
3.7.1 丢包率比较 | 第42-43页 |
3.7.2 吞吐量比较 | 第43-45页 |
3.7.3 TCP友好性比较 | 第45-46页 |
3.8 突发UDP流下仿真分析 | 第46-51页 |
3.8.1 抖动变化情况 | 第46-47页 |
3.8.2 发送速率调整情况 | 第47-49页 |
3.8.3 吞吐量变化情况 | 第49-50页 |
3.8.4 丢包率变化情况 | 第50-51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基于路由器的拥塞控制策略研究 | 第52-68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ECN概述与优化 | 第52-55页 |
4.2.1 ECN原理分析 | 第52-53页 |
4.2.2 对ECN的优化 | 第53-55页 |
4.3 基于RED的改进算法研究 | 第55-58页 |
4.4 EQ-RED算法综述 | 第58-59页 |
4.5 路由器算法的评价标准 | 第59-60页 |
4.6 仿真及分析 | 第60-67页 |
4.6.1 平均队列长度比较 | 第60-62页 |
4.6.2 吞吐量比较 | 第62-63页 |
4.6.3 时延比较 | 第63-65页 |
4.6.4 丢包率比较 | 第65-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