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9-12页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4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6-27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6-20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5页 |
2.3 研究评述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武汉市城郊地区?半城镇化?特征实例分析 | 第27-51页 |
3.1 “半城镇化”用地特征 | 第27-31页 |
3.2 “半城镇化”空间结构特征 | 第31-33页 |
3.3 “半城镇化”人.特征 | 第33-37页 |
3.4 “半城镇化”经济产业特征 | 第37-43页 |
3.5 “半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与分配特征 | 第43-46页 |
3.6 “半城镇化”现状问题总结 | 第46-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空间生产理论下的武汉市城郊地区?半城镇化?现象的形成机理 | 第51-83页 |
4.1 “半城镇化”现象形成机制的解释框架 | 第51-53页 |
4.2 空间生产的平台——“半城镇化”现象形成的时空情境 | 第53-58页 |
4.3 空间生产行为主体的行为逻辑与作用机理 | 第58-79页 |
4.4 空间生产的机制(资本循环模式) | 第79-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武汉市城郊地区新型城镇化转型策略及发展路径 | 第83-94页 |
5.1 武汉市城郊地区新型城镇化转型策略 | 第83-89页 |
5.2 武汉市城郊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 第89-9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94-97页 |
6.1 结论 | 第94-9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