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言 | 第9-11页 |
2 仁政之理论前提:君主的不忍人之心 | 第11-19页 |
2.1 伦理上的证明: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 第11-14页 |
2.2 政治上的体现:推恩至百姓 | 第14-19页 |
3 仁政之具体内容 | 第19-55页 |
3.1 政治方面 | 第19-35页 |
3.1.1 法尧舜,师文王 | 第19-24页 |
3.1.2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 第24-30页 |
3.1.3 民贵君轻 | 第30-33页 |
3.1.4 与民同乐 | 第33-35页 |
3.2 经济方面 | 第35-45页 |
3.2.1 制民之产 | 第35-39页 |
3.2.2 使民以时 | 第39-40页 |
3.2.3 取民有制 | 第40-45页 |
3.3 教育方面 | 第45-55页 |
3.3.1 教育的内容:明人伦 | 第45-51页 |
3.3.2 教育的方法 | 第51-55页 |
3.3.2.1 教者必以正 | 第51-52页 |
3.3.2.2 因材施教 | 第52-53页 |
3.3.2.3 自求自得 | 第53-55页 |
4 仁政中的君主政权合法性问题 | 第55-61页 |
4.1 君权天授 | 第55-58页 |
4.2 惟仁者宜在高位 | 第58-61页 |
5 仁政之理想:以“王道”平治天下 | 第61-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