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社会质量视角下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研究--以成都市J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7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7-8页
    第二节 研究意义第8-9页
        一、理论意义第8页
        二、现实意义第8-9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9-15页
        一、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研究综述第9-13页
        二、国内外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综述第13-15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6页
        一、研究内容第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6-17页
        一、研究中的创新之处第16页
        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16-17页
第二章 社会质量理论与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第17-25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一、农村社区第17页
        二、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第17-18页
        三、社区公共服务第18-19页
        四、社区社会管理第19页
    第二节 社会质量理论及其分析框架第19-22页
        一、社会质量的概念第19-20页
        二、社会质量理论的分析框架第20-22页
    第三节 社会质量视角研究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22-25页
        一、社会质量理论分析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分析第22-23页
        二、社会质量理论分析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分析第23-25页
第三章 历史沿革及成都村级改革第25-31页
    第一节 建国以来农村公共资源配置制度第25-28页
        一、农村公共资源配置制度的历史沿革第25-27页
        二、我国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第二节 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概述第28-31页
        一、成都市村级改革背景第28页
        二、成都市村级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8-31页
第四章 社会质量视角下成都市J村公共资源配置分析第31-45页
    第一节 J村的代表性说明及其概况第31页
        一、J村选取的代表性说明第31页
        二、改革前的J村概况第31页
    第二节 改革后J村公共资源运作机制第31-34页
        一、J村议事会与监事会的选举第32-33页
        二、“六步工作法”的运作第33-34页
    第三节 社会质量视角下J村公共资源配置分析第34-45页
        一、社会经济保障与公共资源配置第34-37页
        二、社会凝聚与公共资源配置第37-40页
        三、社会包容与公共资源配置第40-43页
        四、社会赋权与公共资源配置第43-45页
第五章 J村改革的成效与问题分析第45-52页
    第一节 J村改革实践的成效分析第45-48页
        一、通过增量式改革来改善公共服务第46页
        二、通过拓展社会网络提升社会信任第46-47页
        三、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民权利第47-48页
        四、通过赋权与增能实现两个层面的提升第48页
    第二节 J村公共资源配置实践中的问题分析第48-52页
        一、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参与不足第48-50页
            (一)信息沟通机制不畅第49页
            (二)公共资源配置权力机构对村民信心不足第49页
            (三)议事会参与能力不足第49-50页
        二、公共资源行政性配置中的灵活性较低第50页
        三、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潜在风险第50-51页
        四、公共资源配置主体缺乏资产意识和责任意识第51-52页
第六章 启示、结论与讨论第52-58页
    第一节 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的启示第52-55页
        一、创新公共资源配置制度,推动基层治理机制的完善第53-54页
            (一)政策保障下多元公共资源投入机制第53页
            (二)治理视角下多方参与的公共资源供给机制第53页
            (三)民主蕴含下公共资源配置的民主财政第53-54页
        二、明确主体职责,领导和自治统一第54页
        三、理清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第54-55页
            (一)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第54-55页
            (二)正确处理公利与私利第55页
    第二节 结语与讨论第55-58页
        一、结语第55-57页
        二、讨论第57-58页
附件:访谈提纲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页
个人简历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佛山市三水区产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下一篇:需求导向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培训流程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