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水体底泥 | 第12-16页 |
1.1.1 底泥的基本特征 | 第12页 |
1.1.2 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危害 | 第12-13页 |
1.1.3 底泥中重金属的吸附-解吸机理 | 第13-14页 |
1.1.4 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现状 | 第14-15页 |
1.1.5 疏浚底泥资源化技术 | 第15-16页 |
1.2 底泥的堆肥化技术 | 第16-22页 |
1.2.1 底泥的堆肥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高温好氧堆肥的原理和过程 | 第17-19页 |
1.2.3 影响底泥好氧堆肥的主要因素 | 第19-21页 |
1.2.4 堆肥化对重金属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 生物炭在堆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3.1 生物炭结构特点 | 第22-23页 |
1.3.2 生物炭对堆肥基本性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3 生物炭对堆肥中重金属的影响 | 第24-25页 |
1.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堆肥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1 分子生物学方法概述 | 第25-26页 |
1.4.2 16S rRNA/rDNA序列分析技术在堆肥中的应用 | 第26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底泥堆肥过程中理化参数的变化 | 第28-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28页 |
2.1.2 堆肥材料与处理 | 第28-29页 |
2.1.3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2.2.1 温度 | 第33-34页 |
2.2.2 pH | 第34页 |
2.2.3 C/N | 第34-35页 |
2.2.4 有机质 | 第35-36页 |
2.2.5 水溶性有机碳 | 第36-37页 |
2.2.6 NH_4~+-N和NO_3~--N2.2.7 GI | 第37-39页 |
2.3 本章小节 | 第39-41页 |
第3章 底泥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的变化 | 第41-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3.1.1 实验设备与试剂 | 第41页 |
3.1.2 堆肥材料与处理 | 第41页 |
3.1.3 检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3.2.1 重金属总量的变化 | 第42页 |
3.2.2 生物有效态重金属的变化 | 第42-44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44-46页 |
第4章 生物炭对底泥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的研究 | 第46-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2页 |
4.1.1 实验设备与试剂 | 第46-48页 |
4.1.2 堆肥材料与处理 | 第48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48-51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4.2.1 堆肥样品DNA提取和PCR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2.2 细菌DGGE | 第53-54页 |
4.2.3 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 | 第54页 |
4.2.4 主成分分析 | 第54-55页 |
4.2.5 冗余分析 | 第55-58页 |
4.2.6 聚类分析 | 第58-59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