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 | 第10-2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5-5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5-30页 |
1.1.1 大气中CO_2浓度升高 | 第25-27页 |
1.1.2 全球变暖及温室效应 | 第27-28页 |
1.1.3 海洋酸化 | 第28-30页 |
1.2 大型海藻栽培对海洋碳汇的意义 | 第30-32页 |
1.3 海洋酸化效应及其对海水碳酸盐系统和大型海藻的影响 | 第32-43页 |
1.3.1 对海水碳酸盐系统的影响 | 第33页 |
1.3.2 大型海藻的生理生态学特征 | 第33-37页 |
1.3.2.1 对大型海藻的光合作用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1.3.2.2 对钙化藻类的钙化作用的影响 | 第35页 |
1.3.2.3 酸化条件下重金属对大型海藻的影响 | 第35-36页 |
1.3.2.4 酸化条件下对大型海藻生理特性研究的展望 | 第36-37页 |
1.3.3 大型海藻的营养品质 | 第37-42页 |
1.3.3.1 大型海藻栽培的主要影响条件 | 第38-40页 |
1.3.3.2 环境条件变化对大型栽培海藻生化成分的影响 | 第40-42页 |
1.3.4 大型海藻群落 | 第42-43页 |
1.4 环境胁迫与大型海藻的耐受性 | 第43-45页 |
1.5 大型经济海藻龙须菜与坛紫菜 | 第45-48页 |
1.5.1 大型经济海藻龙须菜 | 第45-46页 |
1.5.2 大型经济海藻坛紫菜 | 第46-48页 |
1.6 龙须菜与坛紫菜对气候变化光合响应的研究现状 | 第48-56页 |
1.6.1 光合特性 | 第48-49页 |
1.6.2 呼吸作用 | 第49页 |
1.6.3 无机碳利用 | 第49-52页 |
1.6.4 CO_2水平与其他环境因素的耦合效应 | 第52-55页 |
1.6.4.1 光照 | 第52页 |
1.6.4.2 温度 | 第52-53页 |
1.6.4.3 营养物质 | 第53-54页 |
1.6.4.4 重金属 | 第54-55页 |
1.6.5 龙须菜与坛紫菜的光合适应性 | 第55-56页 |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56-59页 |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方法 | 第59-69页 |
2.1 有关海水酸化调节方法 | 第59-62页 |
2.1.1 海水pH水平调节方法 | 第59-61页 |
2.1.1.1 充CO_2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 第60-61页 |
2.1.1.2 添加饱和CO_2海水 | 第61页 |
2.1.1.3 用强酸强碱互调 | 第61页 |
2.1.1.4 用强酸强碱调节至设定的pH水平,同时加入HCO_3~-或CO_3~2- | 第61页 |
2.1.2 缓冲液在pH水平调节中的应用 | 第61-62页 |
2.1.3 小结 | 第62页 |
2.2 海藻来源与培养 | 第62-63页 |
2.3 主要生理生化指标 | 第63-69页 |
2.3.1 海水中的碳酸盐体系 | 第63-64页 |
2.3.2 相对生长速率 | 第64页 |
2.3.3 叶绿素荧光 | 第64-65页 |
2.3.4 光合放氧与暗呼吸 | 第65页 |
2.3.5 pH漂移实验 | 第65-66页 |
2.3.6 碳酸酐酶活性 | 第66页 |
2.3.7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66页 |
2.3.8 NO_3~-利用速率 | 第66-67页 |
2.3.9 色素含量 | 第67页 |
2.3.10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 第67-68页 |
2.3.11 可溶解性蛋白含量 | 第68-69页 |
第三章 龙须菜与坛紫菜对酸化条件的瞬时光合响应 | 第69-79页 |
3.1 引言 | 第69-7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3.2.1 材料来源与培养 | 第70页 |
3.2.2 实验设置 | 第70页 |
3.2.3 叶绿素荧光 | 第70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3.3 结果 | 第71-76页 |
3.3.1 培养海水中的碳酸盐体系 | 第71页 |
3.3.2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71-76页 |
3.4 讨论 | 第76-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pH水平及光照条件对高温条件下生长的龙须菜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79-87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4.2.1 材料来源 | 第80页 |
4.2.2 实验处理 | 第80页 |
4.2.3 相对生长速率(RGR) | 第80页 |
4.2.4 干重及含水量 | 第80-81页 |
4.2.5 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81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81页 |
4.3 结果 | 第81-85页 |
4.3.1 生长与生物量 | 第81-82页 |
4.3.2 氨基酸含量 | 第82-84页 |
4.3.3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84-85页 |
4.4 讨论 | 第85-86页 |
4.4.1 高温条件下光照的影响 | 第85页 |
4.4.2 海水酸化的影响 | 第85-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CO_2升高对龙须菜与石莼的竟争关系的影响 | 第87-103页 |
5.1 引言 | 第87-8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5.2.1 样品采集 | 第88页 |
5.2.2 实验处理 | 第88-89页 |
5.2.3 生长速率 | 第89页 |
5.2.4 叶绿素荧光 | 第89页 |
5.2.5 光合放氧与暗呼吸 | 第89页 |
5.2.6 细胞色素含量 | 第89页 |
5.2.7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89页 |
5.2.8 数据分析 | 第89页 |
5.3 结果 | 第89-98页 |
5.3.1 生长 | 第89-91页 |
5.3.2 光合作用活性 | 第91-94页 |
5.3.3 光合放氧与暗呼吸 | 第94-96页 |
5.3.4 色素含量 | 第96-97页 |
5.3.5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97-98页 |
5.4 讨论 | 第98-101页 |
5.4.1 单独培养条件下的生理特性比较 | 第98-99页 |
5.4.2 在当前CO_2条件下的种间竞争 | 第99页 |
5.4.3 CO_2浓度升高对种类竞争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坛紫菜对CO_2与N-P营养水平协同作用的生理响应 | 第103-117页 |
6.1 引言 | 第103-104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6.2.1 材料来源与实验处理 | 第104-105页 |
6.2.2 相对生长速率 | 第105页 |
6.2.3 光合放氧与暗呼吸 | 第105页 |
6.2.4 pH漂移实验 | 第105页 |
6.2.5 细胞色素含量 | 第105页 |
6.2.6 可溶解性蛋白含量 | 第105页 |
6.2.7 NO_3~-利用速率 | 第105页 |
6.2.8 数据分析 | 第105页 |
6.3 结果 | 第105-114页 |
6.3.1 生长 | 第105-106页 |
6.3.2 光合特性 | 第106-110页 |
6.3.3 pH补偿点 | 第110页 |
6.3.4 色素含量 | 第110-112页 |
6.3.5 NO_3~-利用及可溶解性蛋白含量 | 第112-114页 |
6.4 讨论 | 第114-11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CO_2水平及铁离子浓度对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与形态特性的影响 | 第117-137页 |
7.1 引言 | 第117-118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18-120页 |
7.2.1 实验材料 | 第118页 |
7.2.2 实验处理 | 第118-119页 |
7.2.3 培养海水中的碳酸盐体系 | 第119页 |
7.2.4 生长与形态 | 第119页 |
7.2.5 叶绿素荧光 | 第119页 |
7.2.6 光合放氧与暗呼吸 | 第119页 |
7.2.7 色素含量 | 第119页 |
7.2.8 可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 第119-120页 |
7.2.9 可溶解性蛋白含量 | 第120页 |
7.2.10 碳酸酐酶活性 | 第120页 |
7.2.11 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120页 |
7.2.12 数据分析 | 第120页 |
7.3 结果 | 第120-132页 |
7.3.1 培养海水中的碳酸盐体系 | 第120-121页 |
7.3.2 对溶解性铁的利用速率 | 第121-122页 |
7.3.3 生长与形态 | 第122-123页 |
7.3.4 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123-126页 |
7.3.5 光合放氧与呼吸作用 | 第126-127页 |
7.3.6 色素含量 | 第127-129页 |
7.3.7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与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129-130页 |
7.3.8 碳酸酐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130-132页 |
7.4 讨论 | 第132-136页 |
7.4.1 正常CO_2水平下铁离子加富对坛紫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7.4.2 正常CO_2水平下铁离子加富对坛紫菜生长及C-N分配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7.4.3 CO_2升高条件下铁离子加富对坛紫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7.4.4 CO_2升高条件下铁离子加富对坛紫菜生长及C-N分配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八章 CO_2浓度对患赤腐病的坛紫菜叶状体的影响 | 第137-151页 |
8.1 引言 | 第137-138页 |
8.2 材料与方法 | 第138-139页 |
8.2.1 样品来源与实验处理 | 第138-139页 |
8.2.2 光合放氧与暗呼吸 | 第139页 |
8.2.3 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139页 |
8.2.4 细胞色素 | 第139页 |
8.2.5 统计分析 | 第139页 |
8.3 结果 | 第139-148页 |
8.3.1 坛紫菜的赤腐病 | 第139-141页 |
8.3.2 生长与形态比较 | 第141-142页 |
8.3.3 光合作用与暗呼吸 | 第142-143页 |
8.3.4 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143-145页 |
8.3.5 细胞色素含量 | 第145-148页 |
8.4 讨论 | 第148-149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3页 |
1. 结论 | 第151-152页 |
2. 展望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79-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附件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