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皮科论文--现代医学皮肤病、性病论文

异位性皮炎的中医证治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绪论 (前言)第11-14页
第一章 古代中医对异位性皮炎的认识第14-46页
    1.1 多样化的命名方式第14-18页
        1.1.1 以发病特点及形态的命名第14-15页
        1.1.2 以疮命名第15-16页
        1.1.3 以风命名第16-17页
        1.1.4 以癣命名第17-18页
    1.2 证候治法的认识沿革第18-34页
        1.2.1 先秦两汉第18-21页
        1.2.2 两晋至宋元第21-27页
        1.2.3 明清时期第27-34页
    1.3 分部论治的独特思路第34-46页
        1.3.1 全身泛发第34-35页
        1.3.2 头面、唇部第35-37页
        1.3.3 眉部第37-38页
        1.3.4 鼻部第38-39页
        1.3.5 耳部第39-40页
        1.3.6 胸部第40页
        1.3.7 手部第40-41页
        1.3.8 下肢第41-42页
        1.3.9 胭窝、肘窝部第42-43页
        1.3.10 踝部第43-44页
        1.3.11 脐部第44页
        1.3.12 阴囊部第44-46页
第二章 现代中医对异位性皮炎的研究第46-64页
    2.1 辩证分型论治第46-58页
        2.1.1 风湿型第46-47页
        2.1.2 热盛型、湿热并重型第47-51页
        2.1.3 湿盛型、湿重于热型第51-53页
        2.1.4 阴虚、血虚风燥型第53-56页
        2.1.5 阴阳失调型第56-58页
    2.2 成方加减论治第58-60页
    2.3 验方论治第60-64页
第三章 当归芍药散治疗异位性皮炎的研究第64-96页
    3.1 方剂简述第64-66页
    3.2 选方依据第66-82页
        3.2.1 当归第66-70页
        3.2.2 川芎第70-72页
        3.2.3 芍药第72-75页
        3.2.4 茯苓第75-78页
        3.2.5 白术第78-80页
        3.2.6 泽泻第80-82页
    3.3 常见证候第82-85页
        3.3.1 风湿蕴肤证第82-83页
        3.3.2 湿热浸淫证第83页
        3.3.3 脾虚湿困证第83-84页
        3.3.4 血虚风燥证第84-85页
    3.4 加减方法第85-88页
        3.4.1 湿邪偏盛的加减思路第85页
        3.4.2 热邪偏胜的加减思路第85-86页
        3.4.3 邪甚化毒的加减思路第86页
        3.4.4 阴亏夹湿的加减思路第86页
        3.4.5 卫阳不足的加减思路第86页
        3.4.6 瘙痒甚者的加减思路第86-87页
        3.4.7 根据不同发病部位的加减思路第87页
        3.4.8 兼心神失宁的加减思路第87-88页
    3.5 验案举例第88-96页
        3.5.1 风湿蕴肤证第88-90页
        3.5.2 湿热毒盛证第90-91页
        3.5.3 脾虚湿困证第91-93页
        3.5.4 血虚风燥证第93-96页
结论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1页
附录Ⅰ:方药索引第101-119页
附录Ⅱ:外科药物索引第119-121页
附录Ⅲ-列表:古代医方简例第121-124页
附录Ⅳ-诊断、证型、疗效标准第124-126页
附录Ⅴ-常用配伍加减药物索引第126-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作者简介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croRNA相关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冠心病临床关联及预后研究
下一篇:盘羊和巴什拜羊MHC-DRB1、DRB3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