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3 研究结论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建设银行与兴业银行同业“飞单”案例介绍 | 第14-22页 |
2.1 我国商业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发展概述 | 第14-20页 |
2.1.1 银行同业理财业务与银行“飞单”定义 | 第14页 |
2.1.2 我国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2.1.3 同业理财的业务优势 | 第17-18页 |
2.1.4 我国银行同业理财业务监管现状 | 第18-20页 |
2.2 建设银行与兴业银行同业“飞单”案件回顾 | 第20-22页 |
2.2.1 案件经过及结果 | 第20页 |
2.2.2 案件疑点 | 第20-22页 |
3 建设银行与兴业银行同业“飞单”案件的原因及影响 | 第22-29页 |
3.1 案件发生内部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3.1.1 产品定价不合理 | 第22页 |
3.1.2 银行员工道德风险 | 第22-23页 |
3.1.3 建设银行咸宁分行管理不当 | 第23-24页 |
3.1.4 兴业银行杭州分行失职之处 | 第24-25页 |
3.2 案件发生外部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3.2.1 相关法律缺失 | 第25页 |
3.2.2 外部行业监管存在漏洞 | 第25页 |
3.2.3 理财市场失序 | 第25-26页 |
3.3 建设银行与兴业银行同业“飞单”的影响 | 第26-29页 |
3.3.1 对投资者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2 对建设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的影响 | 第27页 |
3.3.3 对经济金融市场层面的影响 | 第27-29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29-33页 |
4.1 政府层面 | 第29-30页 |
4.1.1 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环境 | 第29页 |
4.1.2 建立健全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 第29页 |
4.1.3 加强监管水平 | 第29-30页 |
4.2 银行层面 | 第30-32页 |
4.2.1 建立健全银行内部理财产品的相关制度和规章 | 第30页 |
4.2.2 完善理财产品设计流程 | 第30页 |
4.2.3 建立内部动态风险管理体制 | 第30-31页 |
4.2.4 提高员工素质,培养风险防范意识 | 第31-32页 |
4.3 投资者层面 | 第32-33页 |
4.3.1 个人投资者 | 第32页 |
4.3.2 机构投资者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后记 | 第36-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清单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