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1-21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0.2.1 境外承保周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2.2 国内承保周期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0.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1页 |
1 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的理论基础 | 第21-34页 |
1.1 承保周期的内涵 | 第21-23页 |
1.1.1 承保周期的定义 | 第21-22页 |
1.1.2 承保周期的特征 | 第22-23页 |
1.2 承保周期测算方法 | 第23-27页 |
1.2.1 测算固定周期的时域分析法 | 第24页 |
1.2.2 测算非固定周期的频域分析法 | 第24-26页 |
1.2.3 其他方法 | 第26页 |
1.2.4 测算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26-27页 |
1.3 承保周期影响因素理论 | 第27-33页 |
1.3.1 理性预期理论 | 第28-30页 |
1.3.2 非理性预期理论 | 第30-31页 |
1.3.3 其他理论 | 第31-3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2 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的特殊表现 | 第34-41页 |
2.1 国内外机动车辆保险发展现状比较 | 第34-38页 |
2.1.1 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34-36页 |
2.1.2 国外机动车辆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2.2 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的特殊性 | 第38-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测算 | 第41-47页 |
3.1 指标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 | 第41-42页 |
3.1.1 指标的选择 | 第41页 |
3.1.2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41-42页 |
3.2 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的测算 | 第42-46页 |
3.2.1 滤波分析法对承保周期的测算 | 第42-46页 |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7-64页 |
4.1 我国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4.1.1 经济环境因素 | 第47页 |
4.1.2 定价机制因素 | 第47-48页 |
4.1.3 承保能力因素 | 第48页 |
4.1.4 政策环境因素 | 第48-49页 |
4.2 指标的选取 | 第49-50页 |
4.3 数据的获取与检验 | 第50-53页 |
4.3.1 数据的获取 | 第50-51页 |
4.3.2 数据的检验 | 第51-53页 |
4.4 VAR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53-62页 |
4.4.1 VAR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53-54页 |
4.4.2 VAR模型的构建 | 第54-57页 |
4.4.3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57-60页 |
4.4.4 VAR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64-68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5.2 承保周期背景下促进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65-67页 |
5.2.1 根据车险市场承保周期的顺经济周期性,实施“逆经济周期”管理 | 第65页 |
5.2.2 加强机动车辆保险行业的“逆承保周期”经营和监管 | 第65-66页 |
5.2.3 开发用于对机动车辆保险承保周期预测的模型 | 第66页 |
5.2.4 增加机动车辆保险产品的多样性 | 第66页 |
5.2.5 增加机动车辆保险流程的自动化程度 | 第66-67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