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0 绪论 | 第9-20页 |
0.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0.1.1 选题的背景研究 | 第9-10页 |
0.1.2 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0.1.3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0.2.1 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0.2.2 环境对贸易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0.2.3 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0.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0.3.1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0.4 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0.4.1 创新点 | 第19页 |
0.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1.1.1 海洋污染 | 第20页 |
1.1.2 陆源污染 | 第20-21页 |
1.1.3 海源污染 | 第21页 |
1.1.4 几种典型的海洋污染 | 第21-22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1.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 | 第22-24页 |
1.2.2 外部性理论 | 第24-26页 |
1.2.3 脉冲响应函数理论 | 第26-27页 |
2 我国海洋污染和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2.1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2.1.1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总体概况 | 第27页 |
2.1.2 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特点 | 第27-29页 |
2.2 我国海洋污染状况分析 | 第29-33页 |
2.2.1 我国海洋污染的总体概况 | 第29-30页 |
2.2.2 我国海洋陆源污染现状 | 第30-31页 |
2.2.3 我国海洋海源污染现状 | 第31-33页 |
2.3 海洋环境污染对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33-35页 |
3 海洋环境污染对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 第35-43页 |
3.1 模型的构建 | 第35-36页 |
3.2 指标的选取 | 第36-37页 |
3.3 数据的检验 | 第37-40页 |
3.3.1 单位根检验 | 第37-38页 |
3.3.2 协整检验 | 第38-39页 |
3.3.3 滞后期长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3.4 海洋环境污染对水产品出口贸易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40-43页 |
4 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海洋污染因素的关联度分析 | 第43-49页 |
4.1 灰色关联理论 | 第43-44页 |
4.2 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4.2.1 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 第44页 |
4.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4-45页 |
4.2.3 计算差序列 | 第45-46页 |
4.2.4 计算关联度和关联系数 | 第46-47页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 政策与建议 | 第49-55页 |
5.1 重点加强海上油气田绿色开发与管理,确保绿色作业 | 第49-50页 |
5.1.1 健全海上作业环保制度,完善政府职能 | 第49-50页 |
5.1.2 建立污染绿色处理系统,增强社会环保责任感 | 第50页 |
5.2 全面控制陆源污染,保护近海生态环境 | 第50-52页 |
5.2.1 建立海陆统筹协调机制,实时监管陆源污染 | 第51页 |
5.2.2 控制陆源污染入海,提高海洋环境质量 | 第51-52页 |
5.3 完善海洋灾害响应机制,推进赤潮综合治理 | 第52-53页 |
5.3.1 建立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减少海洋灾害发生频率 | 第52页 |
5.3.2 健全海洋灾害治理系统,降低海洋灾害损失 | 第52-53页 |
5.4 海洋环境成本内部化,克服海洋“公地悲剧” | 第53-55页 |
5.4.1 明确海洋产权,实施生态补偿 | 第53页 |
5.4.2 引入社会监管,发挥协同作用 | 第53-5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