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准则研究--以“余额宝”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 | 第11-17页 |
一、互联网金融的新类型 | 第11-13页 |
(一)第三方支付 | 第11-12页 |
(二)P2P网贷 | 第12页 |
(三)众筹 | 第12页 |
(四)大数据金融 | 第12-13页 |
二、新模式的特点 | 第13-15页 |
(一)网点虚拟化 | 第13页 |
(二)成本低廉化 | 第13-14页 |
(三)弱化金融中介角色 | 第14-15页 |
三、小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难点 | 第17-22页 |
一、分业监管模式对应混业金融发展 | 第17-18页 |
(一)分业监管模式的缺失 | 第17-18页 |
(二)“一行三会”的改革未能解决相应问题 | 第18页 |
二、传统金融监管手段的缺失 | 第18-19页 |
(一)非现场监管 | 第18-19页 |
(二)现场检查 | 第19页 |
(三)市场准入 | 第19页 |
三、风险内容突破传统监管理论范围 | 第19-22页 |
(一)技术风险 | 第20页 |
(二)信用或信誉风险 | 第20页 |
(三)操作风险 | 第20-21页 |
(四)法律风险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定位 | 第22-27页 |
一、鼓励创新 | 第22-23页 |
二、服务实体 | 第23页 |
三、维护消费者权益 | 第23-24页 |
(一)法律需求 | 第23-24页 |
(二)现实需要 | 第24页 |
四、监管一致性 | 第24-25页 |
五、功能监管 | 第25-26页 |
六、依法治理 | 第26-27页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制度构建 | 第27-38页 |
一、明确监管主体 | 第27-29页 |
(一)统一监管 | 第27-28页 |
(二)协调监管 | 第28-29页 |
二、完善业务许可制度 | 第29-30页 |
三、建立信息披露框架 | 第30-31页 |
(一)信息披露框架的意义 | 第30页 |
(二)信息披露框架的具体内容 | 第30-31页 |
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 第31-35页 |
(一)行业协会的治理 | 第31-32页 |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的完善 | 第32-33页 |
(三)行业纠纷解决机制 | 第33-35页 |
五、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征信制度 | 第35-36页 |
六、构建刑事保护体系 | 第36-38页 |
(一)非法集资类犯罪 | 第36-37页 |
(二)洗钱类犯罪 | 第37页 |
(三)刑事保护体系的构建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