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混凝剂的种类及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混凝剂的种类 | 第13-14页 |
1.2.2 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 聚硅酸铁混凝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1 聚硅酸盐混凝剂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3.2 聚硅酸盐混凝剂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 絮凝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5 我国腈纶废水现状 | 第24-26页 |
1.5.1 腈纶废水的特点 | 第24页 |
1.5.2 腈纶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24-26页 |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6-28页 |
1.6.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页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8-4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2.1.1 PSF制备材料 | 第28页 |
2.1.2 PSF反应材料 | 第28页 |
2.2 试验用水 | 第28页 |
2.3 仪器设备 | 第28-34页 |
2.3.1 分析仪器 | 第28-29页 |
2.3.2 烧杯反应设备 | 第29页 |
2.3.3 连续反应设备 | 第29-34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2.4.1 混凝剂合成 | 第34页 |
2.4.2 混凝烧杯试验 | 第34页 |
2.4.3 絮体测定 | 第34-35页 |
2.5 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35-42页 |
2.5.1 常规指标监测项目及方法 | 第35-36页 |
2.5.2 非常规指标分析监测方法 | 第36-42页 |
第3章 PSF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54页 |
3.1 工业级聚硅酸铁的制备 | 第42-43页 |
3.1.1 制备方法 | 第42页 |
3.1.2 制备设备示意图 | 第42-43页 |
3.2 制备条件优化 | 第43-48页 |
3.2.1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 第43页 |
3.2.2 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3.2.3 模型验证 | 第47-48页 |
3.3 化学成分表征 | 第48-49页 |
3.3.1 Fe-Ferron | 第48页 |
3.3.2 Si-Mo | 第48-49页 |
3.4 形貌表征 | 第49-52页 |
3.4.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9-51页 |
3.4.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反应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54-70页 |
4.1 单因素试验 | 第54-56页 |
4.1.1 原水pH值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2 混凝剂投加量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55页 |
4.1.3 沉降时间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 响应曲面法优化反应条件 | 第56-65页 |
4.2.1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 第56-57页 |
4.2.2 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4.3 处理效果 | 第65-67页 |
4.3.1 处理前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变化 | 第65页 |
4.3.2 处理前后三维荧光光谱图变化 | 第65-67页 |
4.4 工业级聚硅酸铁混凝剂成本分析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混凝反应中絮体的研究 | 第70-80页 |
5.1 絮体的生长过程 | 第70-74页 |
5.1.1 投药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5.1.2pH的影响 | 第72-74页 |
5.2 生成絮体的强度 | 第74-77页 |
5.2.1 投药量的影响 | 第74-76页 |
5.2.2 pH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 絮体的再生能力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