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社区矫正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第20-28页 |
2.1 社区矫正制度内涵 | 第20-22页 |
2.1.1 概念及组织形式 | 第20-21页 |
2.1.2 执行主体及主要任务 | 第21-22页 |
2.2 社区矫正制度的意义 | 第22-24页 |
2.2.1 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精神 | 第22-23页 |
2.2.2 有利于节约行刑成本,体现刑罚执行的效益 | 第23页 |
2.2.3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 第23-24页 |
2.3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2.3.1 首批试点工作 | 第24-25页 |
2.3.2 扩大试点范围和全面试行 | 第25页 |
2.3.3 社区矫正制度确立 | 第25-26页 |
2.3.4 加强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东营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8-41页 |
3.1 东营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工作现状 | 第28-30页 |
3.1.1 队伍结构 | 第28-29页 |
3.1.2 工作运行机制 | 第29-30页 |
3.2 东营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7页 |
3.2.1 各级对社区矫正工作缺乏足够重视 | 第30-31页 |
3.2.2 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不够高 | 第31-35页 |
3.2.3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对社会力量的组织不到位、不全面 | 第35-36页 |
3.2.4 社区矫正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36-37页 |
3.3 东营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7-41页 |
3.3.1 相关法律依据缺失,推动发展后劲不足 | 第37-38页 |
3.3.2 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强 | 第38-40页 |
3.3.3 监督不到位,存在权利寻租和滥用的空间与土壤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社区矫正组织管理的国外和国内经验与启示 | 第41-47页 |
4.1 国外社区矫正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41-43页 |
4.1.1 美国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方面经验启示 | 第41-42页 |
4.1.2 加拿大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方面经验启示 | 第42-43页 |
4.2 国内社区矫正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43-47页 |
4.2.1 广州市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方面经验启示 | 第44-45页 |
4.2.2 吉林省长春市矫正组织管理方面经验启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完善社区矫正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7-55页 |
5.1 健全完善社区矫正相关法律制度,奠定坚实法律基础 | 第47-48页 |
5.1.1 逐步完善现有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47页 |
5.1.2 借鉴境外先进经验,增设社区服务刑种 | 第47-48页 |
5.1.3 出台《社区矫正法》,成立全国同一机构 | 第48页 |
5.2 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官制度,确立执法主体资格 | 第48-50页 |
5.2.1 社区矫正官主体地位确立 | 第48-49页 |
5.2.2 社区矫正官的选任 | 第49-50页 |
5.2.3 社区矫正官的使用 | 第50页 |
5.3 发展壮大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 | 第50-52页 |
5.3.1 广泛动员社会工作者参与 | 第50-51页 |
5.3.2 着力提高队伍整体服务管理水平 | 第51页 |
5.3.3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 第51-52页 |
5.4 完善法律和社会力量的监督机制 | 第52-55页 |
5.4.1 法律监督 | 第53页 |
5.4.2 社会监督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