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之构建
|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环境纠纷与环境纠纷仲裁之概述 | 第8-18页 |
| 一、环境纠纷的界定 | 第8-9页 |
| 二、环境纠纷仲裁的引入 | 第9-18页 |
| (一)我国仲裁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 第9-10页 |
| (二) 构建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 第10-15页 |
| (三) 环境纠纷仲裁制度在我国趋于空白的原因分析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构建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的可行性 | 第18-28页 |
| 一、理论之基 | 第18-22页 |
| (一) 环境纠纷的可仲裁性 | 第18-20页 |
| (二) 环境纠纷仲裁的优越性 | 第20-22页 |
| 二、实践之基 | 第22-28页 |
| (一) 我国环境纠纷仲裁执法案例的借鉴 | 第22-24页 |
| (二) 我国适用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经验的借鉴 | 第24-25页 |
| (三) 域外实践经验的借鉴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构建之基本设想 | 第28-35页 |
| 一、环境纠纷仲裁机构的设置 | 第28-30页 |
| (一) 环境纠纷仲裁机构 | 第28-29页 |
| (二) 环境纠纷仲裁员 | 第29-30页 |
| 二、环境纠纷仲裁程序的设置 | 第30-35页 |
| (一) 仲裁协议 | 第30-31页 |
| (二) 仲裁庭的组成 | 第31页 |
| (三) 申请和受理 | 第31-32页 |
| (四) 开庭和裁决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构建之拓展 | 第35-40页 |
| 一、或裁或审制的突破——仲裁与司法的互动 | 第35-36页 |
| 二、保全制度的完善——引入行为保全制度 | 第36-37页 |
| 三、管辖制度的突破——相对限制的意思自治 | 第37-38页 |
| 四、环境纠纷简易仲裁程序的设置 | 第38页 |
| 五、环境纠纷仲裁制度中行政力量的介入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谢辞 | 第43-44页 |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