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退耕还林的进展和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2 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2.1 国外理论研究进展 | 第17页 |
2.2.2 国内理论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3 国内外实践进展 | 第18-21页 |
2.3.1 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 | 第18-19页 |
2.3.2 国内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 | 第19-21页 |
2.4 研究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4.1 可持续性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4.2 认知理论 | 第22页 |
2.4.3 绿色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3 调查区基本概况与问卷调查的实施 | 第24-31页 |
3.1 调查区基本情况 | 第24-28页 |
3.1.1 巴马退耕还林自然条件 | 第24页 |
3.1.2 巴马瑶族自治县退耕还林的经济条件 | 第24-25页 |
3.1.3 巴马瑶族自治县退耕还林的社会条件 | 第25页 |
3.1.4 巴马瑶族自治县退耕还林的具体实施情况 | 第25-28页 |
3.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28-31页 |
3.2.1 调查内容 | 第28页 |
3.2.2 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 第28-29页 |
3.2.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第29-31页 |
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47页 |
4.1 退耕还林实施情况的分析 | 第31-39页 |
4.1.1 农户对政策的了解 | 第31-32页 |
4.1.2 退耕补助的兑现 | 第32-33页 |
4.1.3 退耕政策宣传情况 | 第33页 |
4.1.4 退耕地经营情况 | 第33-34页 |
4.1.5 退耕地经营形式 | 第34-35页 |
4.1.6 林权证发放、林权改革 | 第35页 |
4.1.7 土地收益情况 | 第35-36页 |
4.1.8 退耕后家庭经济情况 | 第36-37页 |
4.1.9 退耕还林政策趋势 | 第37-39页 |
4.1.9.1 农户期望 | 第37页 |
4.1.9.2 复耕情况调查 | 第37-38页 |
4.1.9.3 自发退耕还林情况调查 | 第38-39页 |
4.1.9.4 退耕还林政策走向 | 第39页 |
4.2 效益评价 | 第39-47页 |
4.2.1 经济效益影响评价 | 第39-42页 |
4.2.1.1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 第39-40页 |
4.2.1.2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第40-41页 |
4.2.1.3 带动劳动力合理转移 | 第41-42页 |
4.2.2 生态效益影响评价 | 第42-44页 |
4.2.2.1 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 第42-43页 |
4.2.2.2 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 | 第43页 |
4.2.2.3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 第43-44页 |
4.2.3 社会效益影响评价 | 第44-47页 |
4.2.3.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44-45页 |
4.2.3.2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 第45页 |
4.2.3.3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第45-46页 |
4.2.3.4 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流动,提高人口素质 | 第46-47页 |
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47-54页 |
5.1 存在问题 | 第47-50页 |
5.1.1 农民缺乏可扩耕的土地 | 第47页 |
5.1.2 农民难以维持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 | 第47-48页 |
5.1.3 林权不能完全明确 | 第48页 |
5.1.4 造林质量有待提高 | 第48页 |
5.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 | 第48-49页 |
5.1.6 农村产业结构有待合理调整 | 第49页 |
5.1.7 相关职责间的协调 | 第49页 |
5.1.8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协调 | 第49-50页 |
5.2 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5.2.1 调整、完善相关政策 | 第50-51页 |
5.2.2 完善补偿机制,延长补助年限 | 第51页 |
5.2.3 加强退耕地管护 | 第51-52页 |
5.2.4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 第52页 |
5.2.5 落实配套措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 第52页 |
5.2.6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 第52-5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