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 第11页 |
1.1.2 城市内涵式发展 | 第11-12页 |
1.1.3 利益多元化的趋势 | 第12-13页 |
1.1.4 公民社会崛起与政府转型 | 第13页 |
1.1.5 旧城更新亟待新的理论探索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旧城和旧城更新 | 第15-16页 |
1.3.2 城市机制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9页 |
2.1 国外对旧城更新的研究 | 第20-24页 |
2.1.1 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时期 | 第20-21页 |
2.1.2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邻里复兴式更新时期 | 第21-22页 |
2.1.3 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再开发时期 | 第22-24页 |
2.2 国内对旧城更新的研究 | 第24-27页 |
2.3 国外对城市机制理论的研究 | 第27-28页 |
2.4 国内对城市机制理论的研究 | 第28-29页 |
第3章 城市机制理论的演变与中国适用性 | 第29-41页 |
3.1 城市机制理论的形成背景 | 第29-32页 |
3.1.1 城市机制理论的实践背景 | 第29-30页 |
3.1.2 城市机制理论的理论背景 | 第30-32页 |
3.2 城市机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32-38页 |
3.2.1 城市机制的结构要素 | 第32-33页 |
3.2.2 城市机制的类型 | 第33-36页 |
3.2.3 城市机制的运作规则 | 第36-38页 |
3.3 城市机制理论的发展 | 第38-39页 |
3.4 城市机制理论的中国适用性 | 第39-41页 |
第4章 济南市芙蓉街—曲水亭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历程 | 第41-58页 |
4.1 芙蓉街历史街区的更新背景和保护价值 | 第41-47页 |
4.1.1 济南市旧城更新的概况 | 第42-44页 |
4.1.2 有关芙蓉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法规条文 | 第44-46页 |
4.1.3 芙蓉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价值与现存问题 | 第46-47页 |
4.2 维持型城市机制时期(1990年以前):政府主导 | 第47-49页 |
4.3 发展型城市机制时期(1990—2012年) | 第49-53页 |
4.3.1 发展型城市机制探索期(1990—1999年):政府主导,开发商协作 | 第49-50页 |
4.3.2 发展型城市机制成熟期(2000—2012年):政府与开发商合作 | 第50-52页 |
4.3.3 发展型城市机制衰退期(2013年至今):政府主导,居民参与 | 第52-53页 |
4.4 芙蓉街历史街区更新机制的主体作用力与作用关系分析 | 第53-58页 |
第5章 走向多元合作:合作型城市机制模型的构建 | 第58-64页 |
5.1 合作型城市机制产生的时代必然性 | 第58-59页 |
5.2 合作型城市机制的理念 | 第59-60页 |
5.3 多元参与、协同更新的合作型城市机制模型的构建 | 第60-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