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黄河下游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综述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 1.2.1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1.2.2 河流生态需水量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1.3 本文行文思路 | 第15-18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黄河下游的环境概况 | 第18-26页 |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页 | 
| 2.2 气候概况 | 第18-19页 |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1页 | 
| 2.3.1 行政区划 | 第19页 | 
| 2.3.2 社会经济 | 第19-21页 | 
| 2.4 研究区域水功能区划 | 第21-23页 | 
| 2.5 黄河下游治理问题 | 第23-25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水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基础 | 第26-40页 | 
| 3.1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理论 | 第26-29页 | 
| 3.1.1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 3.1.2 水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 3.1.3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3.2 系统动力学 | 第29-34页 | 
| 3.2.1 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 3.2.2 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 第30-32页 | 
| 3.2.3 系统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32-34页 | 
| 3.3 黄河下游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8页 | 
| 3.3.1 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 3.3.2 指标体系的指标确定 | 第35-36页 | 
|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38页 | 
| 3.3.4 指标分数的确定 | 第38页 | 
| 3.4 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标准 | 第38-3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和水环境容量 | 第40-54页 | 
| 4.1 河流生态需水量的基本理论 | 第40-42页 | 
| 4.1.1 河流生态需水量的概念 | 第40页 | 
| 4.1.2 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 4.2 黄河下游生态需水量的估算 | 第42-45页 | 
| 4.2.1 汛期泥沙输运水量 | 第42-43页 | 
| 4.2.2 非汛期生态基流量 | 第43-45页 | 
| 4.3 黄河下游水环境容量 | 第45-53页 | 
| 4.3.1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基本理论 | 第45-46页 | 
| 4.3.2 河流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模型 | 第46-47页 | 
| 4.3.3 黄河下游水环境容量的估算 | 第47-5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黄河下游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 第54-73页 | 
| 5.1 河流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54页 | 
| 5.2 研究边界确定 | 第54页 | 
| 5.3 四个子系统关系分析 | 第54-59页 | 
| 5.3.1 人口子系统分析 | 第55-56页 | 
| 5.3.2 经济子系统分析 | 第56-57页 | 
| 5.3.3 水污染子系统分析 | 第57-58页 | 
| 5.3.4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 | 第58-59页 | 
| 5.4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第59-63页 | 
| 5.5 黄河流域下游水环境承载力流程图的建立 | 第63-66页 | 
| 5.6 模型有效性与可靠性检验 | 第66-68页 | 
| 5.7 黄河下游水环境承载力的计算 | 第68-71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74-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