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8-9页 |
第二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8页 |
一、文化变迁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三、侗族文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传统 | 第18-19页 |
二、建筑文化 | 第19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9-21页 |
一、基本思路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芭蕉侗族乡简介 | 第21-34页 |
第一节 自然生态 | 第21页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21-34页 |
一、行政区域 | 第21-23页 |
二、民族构成 | 第23-27页 |
三、侗族来源 | 第27-30页 |
四、侗族分布格局 | 第30-34页 |
第二章 芭蕉侗族传统建筑 | 第34-63页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公共建筑 | 第34-57页 |
一、桥梁 | 第36-45页 |
二、门楼 | 第45-51页 |
三、祠堂 | 第51-53页 |
四、交通 | 第53-55页 |
五、墓地 | 第55-57页 |
第二节 传统民居 | 第57-63页 |
第三章 侗乡再造:以建筑为中心的形式追求 | 第63-78页 |
第一节 公共建筑的移植与想象 | 第63-69页 |
一、鼓楼——价值选择与文化增值 | 第64-67页 |
二、风雨桥——对文化的整合与适应 | 第67-69页 |
第二节 新型社区与特色民居的再造 | 第69-76页 |
一、侗族特色社区建设 | 第69-72页 |
二、特色民居功能革新与建材变化 | 第72-76页 |
第三节 旅游场域的营建与发展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变迁动因:侗族社会结构的巨变 | 第78-84页 |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改变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家庭结构的改变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 第80-81页 |
第三节 消费结构的变化——抑制性消费到主动性消费 | 第81页 |
第四节 文化结构的改变——传统文化的遗失与现代化的融入 | 第81-83页 |
第五节 思想结构的改变—环保意识的缺失与资源分配的博弈 | 第83-84页 |
结语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