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叙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导言第9-26页
    一、进城务工人员问题的演化及其研究第9-13页
        (一) 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行为第10-11页
        (二) 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生存状态研究第11-12页
        (三) 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及权益保障第12-13页
    二、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相关政策的演变第13-17页
    三、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研究现状第17-20页
        (一) 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过程第17-18页
        (二) 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困境第18-19页
        (三) 其它问题第19-20页
    四、对现在研究文献和政策文件的简要评价第20-21页
    五、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1-23页
    六、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6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23-24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研究策略与方法第26-33页
    一、研究策略与方法第26-28页
    二、研究资料收集第28-31页
    三、研究资料分析第31-33页
第三章 四个世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城市生活图景第33-54页
    一、进城务工的缘由第33-37页
        (一) 六零后夫妇:家乡环境恶劣、家庭负担加重、受不了家乡“活路”第33-34页
        (二) 七零后李某:看看外面世界,出去闯闯第34-35页
        (三) 八零后段某:“遗憾”的学习经历,为自己今后做打算第35-36页
        (四) 九零后杨某:“失败”的学习经历,对命运“捉弄”的顺从第36-37页
        (五) 小结第37页
    二、四个世代研究合作者城市生活图景第37-54页
        (一) “自由自在的无可奈何”:六零后夫妇的城市生活经历第38-40页
        (二) “在梦想与压力下艰难前行”:七零丈夫的城市生活经历第40-45页
        (三) “立业的纠结与成家的憧憬”:八零后段某的城市生活经历第45-49页
        (四) “城市之路上的蜕变”:九零后杨某城市生活经历第49-52页
        四个世代研究合作者城市生活经历总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四个世代研究合作者城市融入解读第54-84页
    一、六零后夫妇:在自我排斥与城市排斥夹缝中的“坚守自我”第54-61页
        (一) 主观条件与城市融入第54-57页
        (二) 客观条件与城市融入第57-61页
    二、七零后丈夫:在与城市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改变自我的“匆匆过客”第61-68页
        (一) 主观条件与城市融入第61-65页
        (二) 客观条件与城市融入第65-68页
    三、八零后段某:城市融入奋斗路上的“土逼”职员第68-74页
        (一) 主观条件与城市融入第68-72页
        (二) 客观条件与城市融入第72-74页
    四、九零后杨某:城市融入路上的“幸运”自由者第74-81页
        (一) 主观条件与城市融入第74-79页
        (二) 客观条件与城市融入第79-81页
    四个世代研究合作者城市融入解读的小结第81-84页
第五章 四个世代的城市生活经历和城市融入的总结与启示第84-93页
    一、总结第84-88页
        (一) 培训学习、职业向上流动是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物质基础第84-86页
        (二) 社会支持是进城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社会基础第86-87页
        (三) 不同世代进城务工人员观念的转变与城市融入的心理基础第87-88页
    二、启示第88-93页
        (一) 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向上流动与城市融入第89页
        (二) 进城务工人员社会参与城市融入第89-90页
        (三) 进城务工人员身份认同与城市融入第90页
        (四) 进城务工人员对未来生活的预期态度与城市融入第90-91页
        (五) 成人教育对自身补偿性使命的超越与未来成人教育可持续的发展第91-93页
第六章 研究反思第93-95页
附录A:访谈提纲第95-97页
附录B:质性研究知情同意书第97-99页
附录C:访谈节选第一轮(李某)第99-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9页
硕士期间发表相关论文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城市融入--基于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多元互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机制与逻辑—对武汉X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