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研究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1.4.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第14-15页 |
1.4.2 软实力理论 | 第15页 |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15-16页 |
1.5.1 研究创新 | 第15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中国梦和文化软实力概述 | 第16-28页 |
2.1 中国梦概述 | 第16-20页 |
2.1.1 中国梦的提出 | 第16-17页 |
2.1.2 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 第17-19页 |
2.1.3 “中国梦”的意义 | 第19-20页 |
2.2 文化软实力概述 | 第20-25页 |
2.2.1 软实力理论的提出 | 第20-21页 |
2.2.2 软实力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3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 第22-25页 |
2.3 “中国梦”和文化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 第25-28页 |
2.3.1 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支撑 | 第26页 |
2.3.2 “中国梦”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指明了目标方向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9页 |
3.1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28-32页 |
3.1.1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稳步提升 | 第28-29页 |
3.1.2 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 | 第29-30页 |
3.1.3 中国文化“走出去”成绩斐然 | 第30-31页 |
3.1.4 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认同明显增强 | 第31-32页 |
3.2 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3.2.1 文化软实力的现实竞争力较弱 | 第32-33页 |
3.2.2 文化创新能力不强 | 第33-34页 |
3.2.3 文化影响力与大国地位不相称 | 第34-35页 |
3.2.4 文化软实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 第35页 |
3.3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3.3.1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起步迟缓 | 第35-36页 |
3.3.2 对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律性认识不足 | 第36-37页 |
3.3.3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消极影响 | 第37-38页 |
3.3.4 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社会思想的冲击 | 第38-39页 |
第4章 “中国梦”视域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 第39-51页 |
4.1 弘扬中国精神,展示文化软实力的独特魅力 | 第39-43页 |
4.1.1 继承“夙夜在公、允公允能”的爱国精神 | 第39-40页 |
4.1.2 坚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 第40-41页 |
4.1.3 倡导“以人为本、仁政爱民”的为民精神 | 第41-42页 |
4.1.4 发扬“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 | 第42-43页 |
4.2 坚持中国道路,把握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向 | 第43-47页 |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 第43-44页 |
4.2.2 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作用 | 第44-45页 |
4.2.3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 | 第45-46页 |
4.2.4 助力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第46-47页 |
4.3 凝聚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动力 | 第47-51页 |
4.3.1 进一步保障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发展权益 | 第47-48页 |
4.3.2 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 第48-49页 |
4.3.3 充分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首创精神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