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地区扶余油层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23页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第11-19页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9-21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21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21-23页
2 区域地质概况第23-27页
    2.1 区域构造单元第23页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第23-24页
    2.3 区域地层特征第24-25页
    2.4 前人研究成果第25-27页
3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类型第27-50页
    3.1 岩相类型第27-29页
    3.2 沉积相类型第29-38页
    3.3 沉积体系类型第38-50页
4 河流相地层对比技术第50-57页
    4.1 河流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技术第50页
    4.2 区域对比标志层的选择第50-51页
    4.3 河流相内部对比标志层第51-55页
    4.4 河道期次的确定第55页
    4.5 河道与决口扇等时对比方法第55-57页
5 河流相地层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法探讨第57-90页
    5.1 河道类型及其层序地层意义第57-66页
    5.2 古土壤类型及其层序地层意义第66-74页
    5.3 溢岸沉积类型及其层序地层意义第74-85页
    5.4 基准面旋回内河流相地层叠加样式第85-87页
    5.5 河流相地层基准面旋回划分依据第87-90页
6 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第90-97页
    6.1 基准面旋回关键界面的识别第90-92页
    6.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第92-93页
    6.3 层序地层构成与分布特征第93-97页
7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分布与演化特征第97-114页
    7.1 河流沉积体系分布研究方法第97-101页
    7.2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剖面分布特征第101-107页
    7.3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第107-111页
    7.4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演化特征第111-112页
    7.5 扶余油层沉积演化模式第112-114页
8 结论与认识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S)第117-125页
附录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热电材料的微结构及其对热电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电信号控制制备壳聚糖多层凝胶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