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顺层边坡破坏机制 | 第16-17页 |
1.2.2 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7-20页 |
1.2.3 顺层边坡的治理措施 | 第20-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依托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30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4-25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30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5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5-27页 |
2.2.3 地质构造及节理特征 | 第27-28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30页 |
3 边坡破坏特征及变形监测分析 | 第30-42页 |
3.1 边坡破坏特征 | 第30-35页 |
3.1.1 深层风化型滑坡 | 第30-31页 |
3.1.2 滑移-剪切型破坏 | 第31-32页 |
3.1.3 滑移-弯曲-悬臂折断型溃屈破坏 | 第32-34页 |
3.1.4 滑移-弯曲-折断型溃屈破坏 | 第34-35页 |
3.2 变形监测分析 | 第35-40页 |
3.2.1 表层监测 | 第35-37页 |
3.2.2 深孔水平位移监测 | 第37-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开挖及降雨条件下边坡变形稳定性模拟分析 | 第42-78页 |
4.1 动态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42-45页 |
4.1.1 强度折减法计算原理 | 第42-43页 |
4.1.2 基于动态强度折减法的边坡动态稳定性分析原理 | 第43-45页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5-53页 |
4.2.1 计算剖面的选取 | 第45-47页 |
4.2.2 水文地质模型概化 | 第47-49页 |
4.2.3 参数选取 | 第49-53页 |
4.2.4 边界条件及岩土本构 | 第53页 |
4.2.5 降雨类型及计算工况 | 第53页 |
4.3 开挖过程边坡稳定性演化规律分析 | 第53-67页 |
4.3.1 应力分析 | 第53-63页 |
4.3.2 位移量分析 | 第63-66页 |
4.3.3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6-67页 |
4.4 降雨条件下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 第67-77页 |
4.4.1 渗流场分析 | 第67-69页 |
4.4.2 边坡变形特征分析 | 第69-74页 |
4.4.3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74-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边坡加固方案效果分析 | 第78-112页 |
5.1 边坡加固的要点 | 第78-81页 |
5.2 支护结构参数及支护工况 | 第81-88页 |
5.2.1 锚杆及锚索参数 | 第81-83页 |
5.2.2 格构梁及抗滑桩的参数 | 第83-84页 |
5.2.3 加固方案 | 第84-88页 |
5.2.4 计算工况 | 第88页 |
5.3 天然工况下加固效果模拟分析 | 第88-97页 |
5.3.1 位移分析 | 第88-91页 |
5.3.2 锚杆(索)轴力及屈服状态分析 | 第91-94页 |
5.3.3 格构及桩弯矩分析 | 第94-96页 |
5.3.4 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果评价 | 第96-97页 |
5.4 降雨条件下加固效果模拟分析 | 第97-106页 |
5.4.1 渗流场分析 | 第97-100页 |
5.4.2 边坡变形特征分析 | 第100-104页 |
5.4.3 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果评价 | 第104-106页 |
5.5 关键部位重点加固模拟分析 | 第106-110页 |
5.5.1 加固方案 | 第106-108页 |
5.5.2 位移分析 | 第108页 |
5.5.3 锚杆(索)轴力及屈服状态分析 | 第108-109页 |
5.5.4 格构及桩弯矩分析 | 第109-110页 |
5.5.5 方案对比分析 | 第11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112-11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2-113页 |
6.2 今后研究展望 | 第113-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附录 | 第12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