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血脑屏障GM1载药胶束的构建及其抗肿瘤与神经修复联合给药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表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DOX/GM1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 第14-23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4-15页 |
2.1.1 材料 | 第14页 |
2.1.2 仪器 | 第14-15页 |
2.2 DOX/GM1胶束的制备和优化 | 第15-17页 |
2.3 DOX/GM1胶束的表征 | 第17-18页 |
2.3.1 粒径与Zeta电位 | 第17页 |
2.3.2 透射电镜形态表征 | 第17页 |
2.3.3 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17页 |
2.3.4 体外释放 | 第17-1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18-22页 |
2.4.1 胶束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18-20页 |
2.4.2 DOX/GM1胶束的表征 | 第20-22页 |
2.5 小结 | 第22-23页 |
3 GM1胶束透血脑屏障评价 | 第23-3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3.1.1 材料 | 第23-24页 |
3.1.2 仪器 | 第24页 |
3.1.3 细胞培养液及冻存液的配制 | 第24页 |
3.1.4 斑马鱼的饲养 | 第24页 |
3.2 DOX/GM1胶束的制备 | 第24-25页 |
3.3 细胞内吞实验 | 第25-26页 |
3.3.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相关操作 | 第25页 |
3.3.2 大鼠C6胶质瘤细胞培养相关操作 | 第25-26页 |
3.3.3 细胞内吞实验操作 | 第26页 |
3.4 小动物成像体内分布评价 | 第26页 |
3.5 斑马鱼透血脑屏障评价 | 第26-27页 |
3.6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3.6.1 细胞内吞实验 | 第27-28页 |
3.6.2 小动物成像 | 第28-30页 |
3.6.3 斑马鱼透血脑屏障研究 | 第30-32页 |
3.7 小结 | 第32-33页 |
4 DOX/GM1体内药效学评价 | 第33-43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4.1.1 材料 | 第33-34页 |
4.1.2 仪器 | 第34页 |
4.2 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4-35页 |
4.3 体内药效学评价 | 第35-36页 |
4.3.1 荷瘤大鼠MRI影像学观察 | 第35页 |
4.3.2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35页 |
4.3.3 生存曲线 | 第35页 |
4.3.4 神经行为学评价 | 第35-3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4.4.1 原位脑胶质瘤模型的验证 | 第36-38页 |
4.4.2 药效学评价 | 第38-41页 |
4.5 小结 | 第41-43页 |
5 全文结论与后续工作建议 | 第43-45页 |
5.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5.2 后续工作建议 | 第44-45页 |
6 文献综述 | 第45-55页 |
6.1 血脑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 第45-46页 |
6.2 脑部非创伤性给药 | 第46页 |
6.3 载体介导的转运 | 第46-48页 |
6.3.1 氨基酸转运载体 | 第46-47页 |
6.3.2 己糖运载体 | 第47页 |
6.3.3 一元羧酸运载体 | 第47-48页 |
6.3.4 有机阴离子运载体 | 第48页 |
6.3.5 有机阳离子运载体 | 第48页 |
6.4 吸附介导的转运 | 第48-49页 |
6.4.1 阳离子蛋白质 | 第48-49页 |
6.4.2 穿膜肽 | 第49页 |
6.5 受体介导转运 | 第49-55页 |
6.5.1 转铁蛋白受体 | 第50页 |
6.5.2 转铁蛋白 | 第50-51页 |
6.5.3 胰岛素受体 | 第51-52页 |
6.5.4 LDL受体 | 第52页 |
6.5.5 乳铁蛋白受体 | 第52-53页 |
6.5.6 瘦素受体-ObR | 第53页 |
6.5.7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 第53页 |
6.5.8 破伤风受体 | 第53-54页 |
6.5.9 白喉毒素受体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附录 | 第66页 |
A.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申请 | 第66页 |
B.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