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西方之光耀东方 | 第11-17页 |
1 欧洲人心目中的歌德形象 | 第11-13页 |
2 “歌德人格形象”内涵 | 第13-14页 |
3 歌德形象在20 世纪中国的嬗变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歌德在中国的第一印象(1878—1919 年)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李凤苞日记中达官形象 | 第17-19页 |
第二节 辜鸿铭著作中的哲人形象 | 第19-21页 |
第三节 翻译者塑造的诗人形象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维特热”(1920—1931 年) | 第23-41页 |
第一节 “完满人格典范” | 第24-34页 |
1 《三叶集》的歌德形象 | 第25-28页 |
2 狂飙突进的歌德形象 | 第28-32页 |
3 对维特式歌德疏远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民间歌德的塑造 | 第34-38页 |
1 多情的“少年维特” | 第34-37页 |
2 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维特热”与时代精神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歌德热(1932—1937 年) | 第41-61页 |
第一节 “歌德热”的兴起 | 第41-52页 |
1 宗白华歌德观的嬗变 | 第42-44页 |
2 比学斯基笔下的歌德人格精神 | 第44-45页 |
3 浮士德与近代生命价值的象征 | 第45-48页 |
4 “歌德之谜”的生命启示 | 第48-52页 |
第二节 “歌德热”的持续 | 第52-57页 |
1 梁宗岱与“浮士德精神” | 第52-55页 |
2 李长之与“浮士德精神”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歌德热”的尾声 | 第57-61页 |
1 “战国策派”与歌德 | 第57-58页 |
2 战火中的民族英雄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歌德的沉默(1938—1978 年) | 第61-68页 |
第一节 “完满人格”的颠覆 | 第61-62页 |
第二节 从“完满人格”到“矛盾人格” | 第62-66页 |
1 恩格斯论歌德的矛盾人格 | 第63-64页 |
2 “狭隘的市民”压倒天才诗人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歌德沉默与时代风云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歌德的复活(1979 年至今) | 第68-81页 |
第一节 伟大的“法兰克福的儿子” | 第68-69页 |
第二节 歌德的复活 | 第69-74页 |
1 朱光潜与文论家歌德 | 第69-72页 |
2 程代熙与格言家歌德 | 第72页 |
3 翻译者与文学家歌德 | 第72-74页 |
第三节 “歌德热”的余韵 | 第74-81页 |
1 宗白华歌德形象的余韵 | 第74-78页 |
2 冯至的歌德形象的余韵 | 第78-81页 |
结语 歌德百年接受史的“冷”与“热” | 第81-85页 |
1 西哲的生存方式的探讨 | 第81-82页 |
2 “冷”“热”变化与时代风云 | 第82-83页 |
3 文化心胸与文化理性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后记 | 第91-92页 |
附: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92页 |